字典APP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痰证

痰证

病证名。痰古作澹或淡。指痰浊停留体内的病症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已有寒痰热痰等名。《丹溪心法·痰十三》:“痰之为物,随气升降,无处不到。……凡痰之为患,为喘为咳,为呕为利,为眩为晕、心嘈杂怔忡惊悸,为寒热痛肿,为痞膈,为壅塞,或胸胁间漉漉有声,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,或四肢麻痹不仁。”《症因脉治·痰症》:“痰之为病,变化百出,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,薰蒸结聚而成。须分所兼之邪治之。”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五脏之病,虽俱能生痰,然无不由乎脾肾,盖脾主湿,湿动则为痰;肾主水,水泛亦为痰;故痰之化,无不在脾,而痰之本,无不在肾。所以凡是痰证,非此则彼,必与二脏有涉。”痰又与肺关系密切。故有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储痰之器”之说。由于痰浊停留部位、病因及症状表现不同,有风痰、寒痰、湿痰燥痰、热痰、气痰虚痰实痰等病证。详各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

    药物图谱类著作。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生药学教研组编。本书收录全国常用药用植物947种,包括1958年以来各地发现的部分新品种,按植物学分类的科属排列,每种除绘有原植物线条图外,并对其别名、产地、形态、药

  • 二便色白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张氏医通·婴儿门》。又名大小便白。小儿便如米泔,或溺停少顷,变成泔浊者,为脾胃湿热;若大便泔白色,或如鱼冻,或呈红黄黑色者,为湿热积滞所致。治宜理脾消滞,去湿热,节饮食。用胃苓汤加减。日久

  • 推拿秘书

    书名。清·骆如龙撰于1691年。5卷。193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此书时删去骆氏自序及末卷,成4卷本,改名《幼科推拿全书》。卷1列保婴赋等歌赋,杂论儿科病诊法;卷2述推拿穴位;卷3论各种推拿手法;卷4为多

  • 脊旁

    见《针灸学简编》(第二版)。即夹脊穴。见该条。

  • 卢氏

    【介绍】:战国时名医。据《列子·力命》载:卢氏曾为季梁治病,技术水平较高。认为季梁的病一不由天,二不由人,三不由鬼,而是病人体质的关系,体现了唯物主义病因观。当时常把卢医扁鹊并称,简称卢扁,作为名医的

  • 细独脚金

    见《广西本草选编》。为独脚柑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石斛清胃散

    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五方。石斛、茯苓、橘皮、枳壳、扁豆、藿香、牡丹皮、赤芍药各等分,甘草量减半。为粗末,每服三至四钱,加生姜一片,水煎服。治麻疹后,胃热不清,呕吐不食。

  • 神效胡粉丸

    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六方。铅粉、乌贼骨、阿胶珠各四十两,枯矾、龙骨各八十两,密陀僧二十两。为细末,粟米饭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至三十丸,空腹粟米汤送下。治肠胃虚滑,下利无度,赤白相杂,脐腹痛,里急

  • 恶露不绝

    病名。见《妇人良方大全》。卷二十。又名恶露不止、恶露不尽。一般产后恶露持续二至三周应完全排尽。如超过这段时间,仍然持续淋沥不断则属病态,称之恶露不绝。多因产后气虚下陷,冲任不固;余血未尽或感寒凉,败血

  • 少冲

    经穴名。代号HT9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经始。属手少阴心经。井(木)穴。位于小指桡侧指甲角旁0.1寸。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、静脉所形成的动、静脉网。主治发热,昏迷,晕厥,心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