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身肿类型之一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三:“寒湿身肿之症,身重身痛,足胫冷,胸满闷,遍身肿,此寒湿肿之症也。寒湿身肿之因,或时令阴雨,天气寒冷,或居处阴湿,阴寒之气,袭于肌表。或因汗出遇水,水寒所伤,则寒
即鼻流清涕。《素问·脉解篇》:“所谓客孙脉,则头痛、鼻鼽、腹肿者。”《素问玄机原病式》:“鼽者,鼻出清涕也。”详鼻流清涕条。
证名。指发热如潮汛之有定时。见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。《张氏医通》卷三:“潮热有作有止,若潮水之来,不失其时,一日一发。若日三五发者,即是发热,非潮热也。有虚有实,惟伤寒日晡发热,乃胃实,别无虚
证名。指口腔内泛现白色糜点,形如苔藓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火气内发,上为口糜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口齿唇舌源流》:“脏腑积热则口糜,口糜者,口疮糜烂也,宜局方凉膈散;心热亦口糜口疮多赤,宜花粉末掺之
①人体部位。见《医学入门》。即鼻准。详该条。②经穴别名。出《医宗金鉴》。即素髎。见该条。
见《医学广笔记》。即升麻,详该条。
《灵枢经》篇名。本篇主要论述对肥人、瘦人、肥瘦适中的人以及壮士、婴儿等不同体质在针刺治疗中分别运用不同的手法,就是顺;相反的就是逆。文中还列述了三阴三阳经脉的走向和气血上下逆顺的关系。故名。
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五方。朱砂(以绢盛,线悬箸上,同升麻、麻黄、紫草、连翘四味,用新汲水入砂锅内,桑柴火煮一昼夜,取出朱砂研细)二钱,麻黄(连根节,蜜酒炙)八分,蝉蜕(去翅足)、蟾酥各三分,紫草(酒洗)、
病名。出《外科启玄》卷六。即蠹疽,见该条。
病名。《医学心悟》卷三:“闭暑者,内伏暑气,而外为风寒闭之也。其头痛,身痛,发热恶寒者,风寒也;口渴,烦心者,暑也。四味香薷饮加荆芥、秦艽主之。”参见暑病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