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鸹头
见《江苏省植物药材志》。为半夏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江苏省植物药材志》。为半夏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。《幼幼集成》:“儿将周岁,母复有娠,儿饮其乳,谓之鬾乳。”因为“母既妊娠,精华下荫,冲任之脉,不能上行,气则壅而为热,血则郁而为毒。”儿饮这种乳汁,所以易患鬾病。详继病条
病名。见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指瘰疬之坚硬如砖者。参见瘰疬条。
即补阴。详该条。
《素问》篇名。通评虚实,高士宗注:“犹言统论虚实也。”本篇以论述虚实为中心,列举了五脏的虚实,四时的虚实,血气的虚实,重实、重虚,经虚络满,经满络虚,脉症虚实等,从而归纳出“邪气盛则实,精气夺则虚”的
证名。《医宗金鉴·眼科心法要诀》:“白眼痛者,俗呼为害白眼。其证不红不肿,沙涩疼痛,多生红丝赤脉,乃脾肺络伤湿热,兼气分伏火上冲所致。”详白眼痛条。
《重订广温热论》卷二方。生石膏六钱,知母四钱,生甘草六分,生粳米(荷叶包煎)、菊花各三钱,钩藤、犀角(先煎)、羚羊角(先煎)各一钱半。水煎服。治温热化燥,液涸动风,鼻窍无涕,目干无泪,面色枯憔,神昏痉
经穴别名。《圣济总录》“上林,穴在三里下一夫。”所指即上巨虚。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广州中医学院编《中医眼科学讲义》。即室女逆经。详该条。
舌苔白厚而滑的舌象。表里证皆可见。伤寒邪在太阳,舌苔纯白而厚,口不干,舌不燥,发热头痛,无汗,恶寒,身痛,脉浮紧,可用麻黄汤发汗解表。杂病里证,多为痰湿,宜健脾燥湿祛痰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粉条儿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