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耳衄

耳衄

病证名。指血从耳中流出。《医宗金鉴·杂病心法要诀》:“耳出血,曰耳衄。”肾开窍于耳,手足少阳经脉循行耳部,故耳衄常见于肝胆火旺、肾虚火旺以及饮酒多怒之人。因肝胆火旺者,常有头痛烦躁,夜寐不安,口苦咽干关脉弦数等症。治宜清泄木火,选用柴胡疏肝汤、龙胆泻肝汤。因肾虚火动者,多见性欲亢进、烦躁遗精,舌干红,脉弦细数等症。治宜滋阴降火,方如六味丸导赤散柴胡梅连散之类。也可外治,用十灰散龙骨末吹耳中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翁嘉德

    【介绍】:见翁仲仁条。

  • 补脾益肺

    又称培土生金。详该条。

  • 重舌风

    病名。即重舌。详该条。

  • 六月霜

    ①见《中药材手册》。为刘寄奴之别名。②见《江西草药》。为鹿茸草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
  • 三痼

    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三痼。又名三固。古人认为属妇人三种顽固疾病。《千金要方》卷四:“何谓三痼?一曰羸瘦不生肌肤,二曰绝产乳,三曰经水闭塞。”

  • 髀关

    ①经穴名,代号ST31。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属足阳明胃经。位于大腿前外侧,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,当缝匠肌外侧,与会阴平高处;或于髌外上12寸处取穴(《类经图翼》)。另说“在伏兔后交分中”(《针灸甲

  • 针灸四书

    丛书。元·窦桂芳辑。1311年刊行。系《子午流注针经》、《针经指南》、《黄帝明堂灸经》和《灸膏肓腧穴法》四书的合称。附刊窦桂芳《针灸杂说》。《针灸四书》的主要内容后收录于《普济方》卷409~413。

  • 中药炮制法之一。把药物放在火内烧红,或放于耐火容器中间接用火煅,使其质变松脆。如牡蛎、龙骨、瓦楞子,明矾等。

  • 承山

    经穴名。代号BL57。出《灵枢·卫气》。别名鱼腹、肉柱、伤山。属足太阳膀胱经。位于小腿后面,腓肠肌两肌腹交界处下端,当踝关节伸展时呈“人”字形凹陷处;或于委中直下8寸处取穴。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,深层为

  • 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

    书名。即宋·陈文中所撰《小儿病源方论》与《小儿痘疹方论》的合刊本。参见各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