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肠垢

肠垢

证名。指大便时排出的腐浊垢腻物质。多因湿热邪毒郁滞肠道所致。《诸病源候论·痢病诸候》:“肠垢者,肠间津汁垢腻也。”便肠垢,可见于热痢协热利等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痢疾源流》:“其冷热蕴结肠胃间,滑泄垢腻者,名肠垢,即为热痢,宜芩连芍药汤。”《伤寒捷诀·肠垢鹜溏》:“凡伤寒自利,有因三阳阴经下利者,为协热利。协热利者,曰肠垢,脐下必热,宜黄芩汤葛根汤主之。”参见便肠垢、热痢、协热利等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酸榴皮

    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石榴皮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产后头痛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妇人良方大全》卷二十二。多因产后失血过多,不能上荣于脑,或恶露停留胞宫(厥阴之位,其脉贯顶),循经上冲于脑所致。失血过多者,兼见面色苍白,小腹隐痛。治宜补血益气。方用八珍汤加蔓荆子。瘀血上

  • 恶血

    ①证名。《素问·刺腰痛》:“衡络绝,恶血归之。”《灵枢·水胀》:“石瘕生于胞中,寒气客于子门,子门闭塞,气不得通,恶血当泻不泻,衃以留止,日以益大。”均指溢于经脉之外,积存在组织间的坏死血液,故又称“

  • 白滑苔黑心舌

    苔白滑,中心黑苔的舌象。其证有寒有热:白滑苔,刮之可净,为真寒假热;若刮之不净,舌粗涩干燥,为里实热证,或为表邪入里之候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
  • 阳汗

    证名。指热汗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阳汗者,热汗也。……阳证自汗或盗汗者,但察其脉证有火,或夜热烦渴,或便热喜冷之类,皆阳盛阴虚也。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,保阴煎亦妙。其或阴分虽有微火而不甚者,宜一阴煎

  • 武火

    即火力大而猛。发散取汗药宜用武火,不宜久煎。

  • 振慄

    证名。指身体畏寒而颤抖。①多因虚寒或热郁所致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凡此阳明司天之政……民病咳,嗌塞,寒热发暴,振慄癃闭。”张志聪注:民病嗌塞,振慄诸证,皆悉燥热之气而为病

  • 华佗神医秘传

    书名。22卷。托名汉·华佗撰,唐·孙思邈集。本书不见于一般书目和前人引录,卷首有孙思邈、徐大椿序言各一篇,亦均系托名之作。其内容包括病理秘传、临床秘传、神方秘传及内、外、妇、产、儿、五官、皮肤、伤科、

  • 胎疸

    病证名。指新生儿出现的黄疸。又名胎黄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六:“小儿在胎,其母气有热,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,体皆黄,谓之胎疸也。”《幼科铁镜》:“胎黄,由妊母感受湿热,传于胞胎,故儿新生,面目通身皆黄如

  • 陈亚

    【介绍】:宋代人。生平不详,撰《药名诗》,1卷,已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