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肥气

肥气

古病名。即肝积。《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》:“肝脉……微急为肥气,在胁下,若覆杯。”《难经·五十四难》:“肝之积,名肥气。在左胁下,如复杯,有头足。久不愈,令人发咳逆疟,连岁不已。”《济生方》卷四:“肥气之状,…诊其脉,弦而细,其色青,其病两胁下痛,牵引小腹足寒转筋,男子为积疝,女子为瘕聚。”治当疏肝解郁逐瘀消痞。用肥气丸。参见肝积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胎前心痛

    病证名。见明·赵献可《邯郸遗稿》。即妊娠心痛。详该条。

  • 色痔

    病名。见《外科证治全书》卷三:“同房后即肿痛发者为色痔。”泛指因房劳过度而发的痔疮、肛漏、肛门脓肿等病。

  • 风火眼

    病名。见《青囊真秘》卷一。又名火眼、燥火眼、淫热眼,俗呼狗眵眼。由风热攻目而起。起病较急,双眼红赤疼痛,沙涩羞明,眵多泪热,可兼发热头痛等。相当于今之急性结膜炎。治宜疏风清热为主,内服驱风散热饮子加减

  • 经乍来乍少

    病名。指月经忽来而月经量甚少。秦景明《女科医宗大成》:“此因阴气乘阳,内寒血涩,以致经血乍来乍少。而在月后者,治用八物汤(四物汤加人参、白术、黄芪、红花、陈皮、甘草、丹皮)。”

  • 三百六十五节

    指全身穴位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:“人有精气津液,四支九窍,五藏十六部,三百六十五节。”王冰註:“三百六十五节者,非谓骨节,是神气出入之处也。”三百六十五是约数,当时实际穴位不足此数。

  • 失血眩晕

    病证名。指因出血过多所致的眩晕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头痛源流》:“失血眩晕,或吐衄太甚,或便血过多,或由伤胎,或由产后,或由崩漏,或由金疮跌扑、拔牙。往往闷绝,不省人事。”治宜补血益气。用芎归汤、归脾汤、

  • 平治荟萃

    见金匮钩玄条。

  • 猪肤汤

    《伤寒论》方。猪肤一斤。水煎去滓,加白蜜一升,铅粉五合,熬香和匀,分六次服。治少阴病下利咽痛,胸满心烦。

  • 墓头灰

    见《山西中草药》。即墓头回,详该条。

  • 经前脐下痛

    病证名。指经前三、五日,脐下作痛势如刀刺,或寒热交作,经血下如黑豆汁样。多因寒湿凝滞所致。宜温经化湿。方用温脐化湿汤(白术、茯苓、山药、巴戟、扁豆、白果、建莲子)。参见寒湿凝滞痛经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