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多由火毒蕴积肝胆二经所致。症见一侧或两侧耳坠肿硬如核,痒痛。《重楼玉钥》:“两耳坠上浮肿如核,或一边生者。”治宜解毒散结。可选用仙方活命饮、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化裁。
病名。《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》:“脾脉急甚为瘈疭,微急为膈中,食饮入而还出。”即噎膈。详该条。
见《救荒本草》。为甘露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出《伤寒论·辨少阴病脉证并治》。指泻出物清稀夹杂不消化食物者。多因脾肾虚寒所致。治宜温中散寒,用四逆汤、通脉四逆汤。参寒泄条。
出《新修本草》。为松花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因伤食后引起的抽搐。小儿乳食停滞,蓄积胃肠,湿郁则生热,热极生风,发为抽搐。《小儿药证直诀》:“伤食后得之,身体温,多唾多睡,或吐不思食而发搐。”病机为脾虚肝旺。明·陈治《幼幼近编》:“若因饮
阳热炽盛、偏胜。一般指邪热盛,而人体正气亦盛。表现壮热、无汗、气粗、烦躁、口干等证候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:“阳盛则外热。”
病证名。指经期从口鼻中出血。《竹林女科证治》:“经不往下行而从口鼻中出,名曰逆经,此由过食椒姜多热之物,热伤其血,血乱上行。宜服犀角地黄汤。”参见逆经条。
病证名。《叶氏女科证治》卷二:“妊娠遍身痠懒,面色青黄,不思饮食,精神困倦,形容枯槁,此血少无以养胎也,宜四物汤。”
①指运气中的主气和客气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必安其主客,适其寒温。”②指脉之常与变。《素问·阴阳类论》:“先至为主,后至为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