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名。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咳嗽哮喘源流》。指饮食厚味,痰壅气阻所致的哮吼。《医旨绪余·哮》:“有饮食厚味伤脾,不能运化而发者。脾伤则津液不得布散而生痰涎,壅塞经隧,肺气为之不利。”症见胸满腹痛,盗汗潮热
病证名。见徐大椿《女科指要》。多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,肝郁化热,湿热蕴结流注于厥阴,以致前阴漫肿、疼痛。因脾虚者,兼见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,治宜健脾利湿,方用四苓汤;因肝经湿热者,兼见心烦易怒,口苦胁痛,
五臭之一。香为土臭,入通于脾,故为脾之臭。《素问·金匮直言论》:“中央色黄,入通于脾,……其类土,……其臭香。”临床上病人恶闻香臭,或是对食物香气的臭觉味觉异常,多为湿浊壅阻,脾经受病的征象。
【介绍】:见张宗良条。
同解痉。详该条。
指十二经及其脉络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凡刺之道,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。”
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二。即子痫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《叶氏女科证治》卷二:“妊娠下痢名曰子痢。”
见《千金翼方》卷十六。即孔子大圣知枕中方,见该条。
见南京药学院《中草药学》。为木芙蓉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