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峻明。履贯未详。撰有《金匮要略正义》(又称《金匮读本》)。
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四方。大黄(微炒)、炙甘草、黄芩、麦门冬(去心)各一两,枳壳(麸炒)、半夏(汤洗去滑)、陈皮、前胡各半两,赤茯苓三分。为粗末,每服三钱匕,加生姜(枣大)一块,水煎,去渣服。治脾实胸中
恶寒战栗。《素问·风论》:“故使人佚栗而不能食。”
古病名。指阴茎痛痒,挺纵不收,出白如精之症。多因房室劳伤所致。《儒门事亲》卷二:“筋疝,其状阴茎肿胀,或溃或脓,或痛而里急筋缩,或茎中痛,痛极则痒,或挺纵不收,或白物如精,随溲而下,久而得于房室劳伤,
见《福建民间草药》。为苦地胆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隋代医生。僧人,又名释智宣。撰有《发背论》1卷,已佚。
见广州部队卫生部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鬼灯笼之别名,详该条。
五脏之病各有其发生的部位和时间,简称五发。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:“五病所发:阴病发于骨,阳病发于血,阴病发于肉,阳病发于冬,阴病发于夏。”
证名。见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。亦名阳汗。详该条。
宋、元时期医官职称。宋翰林医官院内,设有保安大夫,官阶正七品。系以旧时之西陵锦使改任。元代沿用此官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