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京门,见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启玄》卷二。其形黑紫如熏梅状,如遍身有梅疮,内有一二个疔疱,则令遍身疮不发,须针刺其毒,入追毒丹,服土茯苓加托毒之品,随证治之。
古代南方对医生的一种称谓。此名称始自宋代,相沿至今。
【介绍】:见陈文中条。
即太阳经病。见《伤寒医诀串解》卷一。详见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夏云条。
①治疟疾方法之一。在疟疾发作前的适当时间,使用内服药(如常山、槟榔、草果、姜半夏煎剂)或针刺(大椎、后溪、间使等穴)等方法,以制止疟疾的发作。②经外奇穴名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一切疟无问远近,正仰卧,以线
运气术语。出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。角属木音,故上角指厥阴风木司天。
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即桑白皮,详该条。
病名。①指湿气盛而成痹者。见《金匮要略·痉湿喝病脉证并治》。又名着痹、肌痹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湿痹者,留而不移,汗多,四肢缓弱,皮肤不仁,精神昏塞。”《症因脉治》卷三:“湿痹之症,或一处麻痹不仁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