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小儿暑病之一。出《幼科要略》。为感受暑邪而致的突然昏迷。多因小儿平素体质较差,元气虚弱,感受暑热之邪,热迫营血,逆传心包;或由于暑邪挟湿,湿浊生痰,痰浊上冲,蒙蔽心窍,以致出现突然昏迷,不省人事
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膻中,见该条。
见《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》。为莽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文堂集验方》卷一。即黑痧。详该条。
证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又名青黄凸出。系指眼之“风轮破碎,内中膏汁叠出也。不治者,甚则膏尽珠”(《证治准绳》),以致失明。参见蟹睛条。
见《温病条辨》。为芦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医宗金鉴》卷六十三。又名印堂疔、眉心疽、面风毒、印堂疽。生于两眉中心印堂穴。色黑木痛、麻痒太过,根硬如铁钉之状,寒热并作,治法见疔疮;若毒初色暗根平,肿硬疼痛,无脓黑陷者同疽,治同百会疽。
病证名。半产即小产,指由于小产造成的腹痛。参见产后腹痛条。
骨名。又名预颅,即颅。指头部骨骼,由脑颅骨与面颅骨构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