①伏居于地下而未出地面者。《素问·阴阳离合论》:“万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阴处”。②指暗处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阴处反明”。③指前阴部位。
病证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廿八:“若被风邪伤肝,肝气不足,故令目泪出。”即迎风流泪,详该条。
参见幼幼集条。
道家修炼养生的一种方法。陶弘景·《真诰》卷十四:“昼服日,存想日在心中,大如钱,赤色有光芒,从心中上升,出喉咙至牙齿间,然后返还胃中。”道家认为,此法可治诸病,并可预防传染疾患。
【介绍】: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生。相传为俞跗之弟,黄帝之臣,精于针灸术。旧说黄帝与少俞等少数臣子论医药而创医药,是为附会之说。
八会之一。《难经·四十五难》:“骨会大杼。”大杼属膀胱经,膀胱与胃相表里,肾主骨;且该穴位于第一胸椎两旁,是肩部负重着力之处,而支撑重量则有赖于骨,故曰骨会。凡骨病皆可酌情取用。
【介绍】:元代医生。怀远(今安徽怀远)人。五世皆以医名。肯堂更负盛名,与朱彦实、朱莹、秦子通四人齐名于怀远。
【介绍】:见虞惊条。
指面部缺少血气,失去红活润泽的病色,常伴见口唇、指甲色淡白等血虚症候。可见于各种衄血、下血、吐血、失血病证。《金匮要略·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》:“病人面无血色,无寒热,脉沉弦者衄;浮弱,手按之
病名。一名火嗽。指水亏而邪火犯肺的咳嗽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咳嗽哮喘病源流》:“郁嗽,即火嗽也。其脉数,必兼面赤,或肺胀喘急,睡不安,痰少,甚者干咳而无痰。乃肾水枯涸,邪火独炎所致。宜清化丸、清金降火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