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贵州民间药物》。为水龙骨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张从正条。
病名。因被蜈蚣螫咬中毒。见《外台秘要》卷三十一。症见伤处剧痛,红肿热痛,淋巴管炎症甚至坏死。重者可伴头痛,发热,眩晕,呕吐,甚者可致昏迷。《本草纲目·百病主治药》载有解蜈蚣伤毒药物,如蜗牛、蛞蝓、五灵
针刺疗法之一。是指针刺腕踝关节处特定刺激点以治疗疾病的方法。临床操作时,于选定的刺激点上,将针体与皮肤表面呈30°角进针,透过皮肤后将针放平,沿皮下纵向刺入1.4寸左右,不必进行捻转、提插等操作手法,
方药书。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局编。上下两册,载药1000种,并附有插图。每种药按别名、识别、采集加工、性味效用、主治用法等论述。并附有预防、传染病、内、儿、外、妇产、五官、皮肤等科常用中草药处方544首
见《临证指南医案》。为珍珠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湿热下注。见该条。
见梅师方条。
《伤寒总病论》卷五方。豆豉半升,葱白(连须)二两,石膏、生姜各四两,栀子仁、升麻、大青、芒硝(烊化)各一两五钱。为粗末,水煎,日分三至四次服。治阳毒所损,体热生斑,气喘引饮。
书名。1卷。清·田宗汉原著,李贡三重订。本书摘取田氏《医寄伏阴论》中部分内容,并附重订者有关验案数则。现有《三三医书》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