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

①中药炮制法之一。将药物隔水蒸熟,以便于制剂。如茯苓、厚朴蒸后易于切片。或加酒拌蒸,如大黄、地黄经蒸制后,熟大黄的泻下减弱,熟地黄便成温性而滋肾补血。②指身体蒸热之证。多由患热病后,不慎口腹或兼犯房劳所致,治宜用清热、养阴、调中等法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喉科大成

    喉科著作。清马渭龄(醉古山人)撰于1840年。4卷。全书介绍喉风、喉疳、喉痧等三十余种喉科病,列述治疗方剂近百首。现存清刻本。

  • 容成

    人名,传为黄帝大臣。相传道家采阴补阳的房中术,即由容成传来。因之容成成为房中的代名。《汉书艺文志》阴阳家有《容成阴道二十六卷》,《容成子十四篇》,均已失传。其片段见《医心方》二十八卷中。

  • 斑疮入眼

    病证名。指睑缘生疮,累及角膜。《世医得效方》:“眼胞患斑疮,热气冲透睛中,疼痛泪出,翳如银片,肿涩难开,宜服柴胡散。”

  • 内补黄芪丸

    《外科精要》卷下方。黄芪八两,木香、肉桂、沉香、乳香各一两,当归三两,绿豆末四两。为细末,用姜汁绿豆粉糊为丸,熟水送下。治针砭所伤,恶寒发热,脓水不止,肌肉不生,疮口不敛。

  • 因其轻而扬之

    治法。出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。轻,指病邪浮浅,病位在表;扬,宜扬发散。指对轻浅的病证,宜使用发散宣扬的治法,顺病势向外发泄。例如外感初起,病邪在表,用解表法使之汗解。

  • 肝气胁痛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医方考》卷五。指因情志不舒,肝气失于疏泄所致的胁痛。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,胸闷,饮食减少,疼痛部位走窜不定,时痛时歇,得暖气则痛胀见宽,如情绪波动其痛加剧,多见弦脉。治宜疏肝理气为主,如严氏

  • 粉瘤

    ①即脂瘤。见《医宗金鉴》卷七十二。详该条。②指生于面部的胶瘤。见《儒门事亲》卷八。详胶瘤条。

  • 心经

    ①手少阴心经之简称。见该条。②推拿穴位名。见陈氏《小儿按摩经》。又名心、心火、心主。位于中指远端的指腹面。能退热发汗、通利小便,治火眼、口疮、惊搐等症。《小儿推拿广意·阳掌十八穴病诀》:“心火,推之退

  • 女科证治准绳

    书名。《证治准绳》中的一种,又名《女科准绳》。5卷。明·王肯堂撰。本书主要以《校注妇人良方》为基础,广泛收集各家学说,对明以前妇科学成就作了较系统的整理。分为:治法总论、调经门、杂证门、胎前门及产后门

  • 外揣篇

    《灵枢经》篇名。张景岳注:“揣,推测也。”本篇论述自外揣内或自内揣外的诊断方法,故名。主要阐明人体是内外相应的统一的有机体。诊治疾病可从外表上显现的各种征象去推测内脏的变化,或从内脏的病变判断外表的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