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又称痰泄、痰积泄泻。《医学入门》卷五:“痰泻,或泻或不泻,或多或少,此因痰留肺中,以致大肠不固。”症见时泻时止,时轻时重,或下白胶如蛋白,头晕恶心,胸闷食减,腹中鸣响,脉多弦滑。治宜化痰祛湿,
运气术语。指胜气与复气的关系。《类经》:“六气盛衰不常,有所胜则有所复也。”一年中,若上半年有太过的胜气,下半年当有与之相反的复气。例如上半年热气偏盛,下半年即有寒气以报复之。又如木运不及,金气胜木,
出《金匮要略·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》。亦名六甲、有子、有身、有妊、有娠、任娠、双身、妊子、怀子、怀孕、怀身、怀胎、怀娠、怀躯、孕、重身、躯。指扫女受孕。
【介绍】:隋代医家。生平欠详。撰有《养生术》1卷,已佚。
【介绍】:见刘渊然条。
见《幼幼集成》。指小儿咳嗽未定而进乳食所致的呕吐。症见在乳食过程中或乳食后不久出现咳嗽呕吐,吐出痰涎和少量未消化的乳食。治宜化痰止嗽。用枳橘二陈汤。
《灵枢经》篇名。本文论述四时与发病及治疗的关系,故名。由于四季气候的变化各有不同,其产生的疾病,亦随之而异,当针刺治疗时,必须根据四时气候的不同,在适当的穴位上运用不同的刺法。
伤食之一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伤食不能食源流》:“至于所伤之物既种种不同,宜各用主治之药。……伤面:莱菔子,姜,酒煎。”《不知医必要·不思食》治用平胃散加谷芽、麦芽、神粬。《证治准绳·伤饮食》选用三黄枳术
病名。①指痫因受惊而发者。《诸病源候论·痫候》:“惊癎者,因惊怖大啼乃发。”治宜钱氏蛇黄丸等。②指小儿惊风。唐宋医书所载的惊痫,即指小儿惊风。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:“小儿惊痫者,……轻者但身热面赤,睡
脚气危证之一。见《外台秘要》卷十八。又称脚气攻心、脚气入心。指脚气病见心悸,气喘,呕吐诸症,甚则神志恍惚,言语错乱者。由邪毒上攻心胸所致。湿脚气而见攻心者,由于湿毒上攻,多伤阳,急宜温阳散寒,逐湿泄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