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脏腑门》卷一方。半夏三钱,黄芩、天门冬、麦门冬各二钱,五味子、杏仁各一钱,甘草五分,生姜五片。水煎服。治因伤于暑热而致的热嗽,症见口燥,声嘶,烦热引饮,或吐涎沫,甚至咯血,脉数者。
针身细长,针尖微钝,形如牛麓的针具。《灵枢·九针论》:“员利针,取法于氂针。”
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为水杨梅之别名,详该条。
①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九牛造之别名。②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为泽漆之别名。③见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为虎掌草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见《本草品汇精要》。为瓦楞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南宋医生。以医药济世。
指内侧缘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肾足少阴之脉,……出腘内廉,上股内后廉。”
脉的阴阳兼象之一。如脉长而沉涩。《难经·四难》:“一阳二阴者,谓脉来长而沉涩也。”
病证名。出《灵枢·玉版》。又名声嘶、声喝、声散、声破。为多种咽喉疾患主要症状之一。系指说话声嘶不清,声出不彰。多由肺气闭郁,气道壅遏;或肺肾阴亏,咽喉失养;或由气滞肝郁,气滞血瘀;或痰火湿浊上蒸;或气
见《医学正传》。即钩虫病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