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瓠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即瓠子,详该条。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即瓠子,详该条。
十二剂之一。用温热药物以祛除阴寒痼冷之剂。参热可制寒条。
病证名。泄泻重证。《医学传灯》:“脱泻者,水谷皆下,日有百次,不但糟粕泻尽,并肠中所蓄之黄水,俱已竭尽而无余。”急宜止泻固脱。参见紧病、滑泄条。
即脾气虚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镏洪条。
外感表证传里所表现的热性病变。风、寒、燥、湿等外邪侵入人体后,在初期阶段,多有恶寒、苔薄白等表寒症状;如病邪传入气分以后,则出现不恶寒反恶热、口渴唇干、心烦、便秘、尿赤、舌红苔黄、脉数等症,显示病邪化
见《卫生宝鉴》,指女子外阴小及阴道较狭窄。
经外奇穴名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“瘿瘤……胸堂、羊矢,灸一百壮。”定位缺如。《医学入门》定于“气冲下一寸”。《类经图翼》定于“会阴旁三寸,股内横纹中,按皮肉间有核如羊矢。可刺三分,灸七壮。”近代《针灸孔
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。为亚麻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为杜茎山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滇南本草》。为法罗海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