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出《素问·痿论》。亦称痿躄。指四肢痿软无力。尤以下肢痿废,甚至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,百节缓纵而不收也。”《儒门事亲》卷一:“躄者,足不能伸而行也。”其发病
即工尾势。详该条。
指口内有苦味的感觉。多由热蒸胆汁上溢所致。《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》:“胆病者,善太息,口苦。”《素问·痿论》:“肝气热,则胆泄,口苦。”为伤寒少阳病主证之一。《伤寒论·辨少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少阳之为病,
《灵枢经》篇名。本文以定背部五脏腧穴的部位为主,故名。内容说明背部一些特定经穴大杼、膈俞、和肺、心、肝、脾、肾等五脏俞穴的位置,指出这些穴位只能用浅刺法和灸法,不能深刺,否则有伤及内脏的危险。
病证名。多因嗜酒过度,湿热结蓄大肠所致。初起宜清湿热,解酒毒。选用黄连丸、酒蒸黄连丸、约营煎、聚金丸、槐角丸之类。日久下痢脓血,腹痛不瘥,宜用乌梅丸、樗白皮散。酒湿从寒化者,宜用二术煎、四君子汤或葛花
病证名。清·黄庭镜《目经大成》卷二:“此症目无甚大弊,但三处两处似膜非脂,从气轮(肺金)而蚀风轮(肝木),故曰流金凌木。状如胬肉攀睛,然色白而薄,位且不定。”类今之假性翼状胬肉。
病名。系指牙根龈肉肿起,色紫,疼痛者。多由阳明胃火炽盛,或太阳经湿热熏蒸而成。症见牙根龈肉肿起,色紫疼痛,甚则色黑臭腐,溃腐较深则齿牙动摇。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二十四:“穿牙疔先二日牙痛,发寒热,后痛不
出《本草经集注》。为水蛭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证治准绳·疡医》卷二方。朱砂(研)、黄丹(飞)、白面各等分。为末,取蟾酥揉作丸,麦粒大,每用一丸,先刺破疮,放药在疮口内,以水沉膏贴之,再用五至七丸,葱汤送下,发汗即愈。治疔疮走黄。
出《吴普本草》。为雷丸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