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唐代医生。籍贯不详。撰有《医苑》1卷,已佚。
针具名。一种浅刺皮下埋置留针的专用小型针具。常用的有颗粒式和揿钉式(即揿针)二种。颗粒式皮内针尾端如麦粒,身长有5分、1寸两种,粗细如毫针;揿钉式皮内针尾部绕成圆形,状如图钉,身长1~2分。使用时将针
头部。因头位居于人体之首,故名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因于湿,首如裹。”
古刺法名。五节刺之一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:“发蒙者,刺府输,去府病也。”是指六腑疾患取用六阳经的穴位予以治疗。亦有指取用三阳经的五俞穴者。该篇还指出,耳无所闻,目无所见者,取用听宫穴,即属本法。所谓开
【介绍】:见窦杰条。
见《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》。为野杜仲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三国时吴国医生。曾为当时丞相顾雍诊病。
出《灵枢·论勇》。指夏季阳热的气候。
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又称吐酸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《重楼玉钥》卷上:“此症生在帝中下一边肿者是,或生左,或生右,……。”即松子风之生于单侧者。详双松子风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