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病名。又称急病。指突然发生的剧烈水泻病证。以其病势紧急,病情紧要,故以“紧”名。《张氏医通·大小府门》:“夏暑暴泻如水,周身疼痛,汗出,脉弱少气,甚者加吐,此名紧病。浆水散。”本病可见于急性肠胃炎、
见《泉州本草》。为金边兔耳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睡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生卒】:1185~1249【介绍】:宋代法医学家。字惠父。建阳(今福建建阳)人。幼年随同乡吴稚(朱熹的弟子)学习,受到唯心主义理学的影响。二十岁入太学,1217年(嘉定十年)中进士,先后任赣州主簿、
肾与膀胱相表里,肾气亏损,日久而累及膀胱而成脏腑俱虚之证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“左手尺中神门以后,脉阴阳俱虚者,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。病苦小便利,心痛,背寒,时时少腹满,名曰肾膀胱俱虚也。”又:“右手尺
病证名。出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即耳中疳臭。多由湿热相搏,上冲于耳而成。治宜清热燥湿,用交感丹(《证治准绳》:香附子、茯神、黄连、桂心、甘菊花)。参见脓耳条。
【介绍】:见王朝弼条。
①指脏、腑、气、血、筋、脉、骨、髓八者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。亦称八会穴。《难经·四十五难》:“经言八会者,何也?然,府会大仓(中脘)、藏会季胁(章门)、筋会阳陵泉、髓会绝骨(悬钟)、血会膈俞、骨会大杼、
《难经·二十难》:“脱阴者目盲。”肝肾阴精过度损耗,可致视力严重减弱或丧失。可见于急性热病后期,慢性发热,虚损及产后体弱等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,即承泣。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