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黄疸

黄疸

病证名。古代亦称黄瘅。主要表现为目黄皮肤黄、小便黄。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:“溺黄赤安卧者,黄疸。”“目黄者曰黄疸。”《灵枢·论疾诊尺篇》:“身痛而色微黄,齿垢黄,爪甲上黄,黄疸也。”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认为其发病多由瘀热与湿相搏,不得泄越所致;也有因寒湿在里不解所引起者。本病有属阴属阳,在脏在腑之分。《临证指南医案·疸》:“黄疸,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,病以湿得之,有阴有阳,在腑在脏。阳黄之作,湿从火化,瘀热在里胆热液泄……熏蒸遏郁,侵于肺则身目俱黄,热流膀胱,溺色为之变赤,黄如橘子色,阳主明,治在胃。阴黄之作,湿从寒水,脾阳不能化热,胆液为湿所阻,渍于脾,浸淫肌肉,溢于皮肤,色如熏黄,阴主晦,治在脾。”一般把黄疸分成阳症和阴症两大类,称为阳黄和阴黄。历代又有五疸、三十六黄、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。详各条。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、坏死,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、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朱佐

    【介绍】:南宋医生。字君辅。生平不详。1265~1274年(咸淳年间)收集常用验方,编成《类编朱氏集验医方》15卷。

  • 腮颊热肿

    病证名。腮及颊部充血,发红而肿痛者。多因风热毒邪壅滞阳明、少阳经脉,以致气血郁遏而成。治宜疏风清热,解毒消肿为主。内服普济消毒饮,外用赤小豆末和蜜涂之。

  • 肾合骨

    五脏与五体的相互关系之一。肾藏精,精化生髓,髓充于骨,骨骼的发育、成长、荣枯,与肾的精气盛衰密切相关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肾生骨髓。”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:“肾之合骨也。”

  • 黄芪卫元汤

    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卷七十六方。黄芪、人参、当归、桔梗、红花、炙甘草、白芍药、防风各一钱。水煎服。治痘夹瘿肿、未溃者。

  • 咽日气

    养生术语,或称咽日,道家的一种养生方法。即对日咽气,是咽气或服气中的方法之一。最早见于战国末年《韩非子》:“龟咽日气而寿。故养生者服日华。”

  • 内热

    ①证名。与外感发热相对而言,泛指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。宜辨虚实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:“阴虚生内热,……有所劳倦,形气衰少,谷气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气热,热气熏胸中,故内热。”《素问·厥论》:“酒

  • 清咽葛根汤

    《疫喉浅论》卷下方。葛根、荆芥、金银花、僵蚕、薄荷、牛蒡子、桔梗、蝉蜕、枳壳、甘草、山楂、赤芍药。水煎服。治疫喉肿痛微腐,身热汗少,痧隐神清,舌白,脉郁不起者。若无汗加豆豉;热甚加连翘、栀子。

  • 腹中满痛

    证名。见《伤寒明理论》卷一。指腹内胀满疼痛。有表里虚实之分,《类证活人书》卷十一:“腹满时痛,是有表复有里,仲景所以用桂枝加芍药汤主之。”又“腹满时痛,属太阴也,自利不渴者,脏寒也,当温之,宜四逆汤、

  • 臂热

    证名。指手臂有发热感觉。《灵枢·论疾诊尺》:“臂中独热者,腰腹热。”多因风热或血虚内热所致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》:“臂忽发热极痛,为风热也。宜桑枝浓煎汤,多服;臂发热痛,从里彻外,为血

  • 骭(gàn 干)

    指胫骨部位。《灵枢·经筋》:“足阳明之筋……其直者,上循骭,结于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