齿
又名牙、牙齿、户门,是口腔结构之一。有门牙、久齿、乳齿、尽根牙等之分。具有咀嚼食物、辅助发音等作用。统属足少阴肾经。足阳明之脉入上齿;手阳明之脉入下齿。齿为骨之余,属肾所主,赖肾精充养,故其生长情况、坚固与否和肾气的盛衰有关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:“女子七岁肾气盛,齿更发长……丈夫八岁肾气实,发长齿更。”观察牙齿的润燥枯泽,可以了解肾液胃津的变化,热性病时尤应特别注意。叶天士《外感温热篇》:“温热之病,看舌之后,亦须验齿,齿为肾之余,龈为胃之络,热邪不燥胃津,必耗肾液……”
又名牙、牙齿、户门,是口腔结构之一。有门牙、久齿、乳齿、尽根牙等之分。具有咀嚼食物、辅助发音等作用。统属足少阴肾经。足阳明之脉入上齿;手阳明之脉入下齿。齿为骨之余,属肾所主,赖肾精充养,故其生长情况、坚固与否和肾气的盛衰有关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:“女子七岁肾气盛,齿更发长……丈夫八岁肾气实,发长齿更。”观察牙齿的润燥枯泽,可以了解肾液胃津的变化,热性病时尤应特别注意。叶天士《外感温热篇》:“温热之病,看舌之后,亦须验齿,齿为肾之余,龈为胃之络,热邪不燥胃津,必耗肾液……”
病证名。小儿受惊后,复为乳食痰热所伤而成的积证。《活幼心书》:“小儿所患之证,皆因乳哺不节,……但有时泄下青水如生草汁,是受惊而后有积,烦闷啾唧,常似生嗔,名为惊积。”《丹溪心法》:“小儿食积,痰热,
证名。指眼部畏惧风寒。《素问·风论》:“风入系头,则为目风眼寒。”
解剖名。出《灵枢·忧恚无言》。即唇,亦作唇口。唇之色泽具诊断意义。《疡医大全》卷十四:“唇口焦红者吉,唇红者主烦躁渴饮,唇燥裂者是脾热,唇口俱肿赤者是热极……,唇青者主血虚脾寒也……。”参见唇条。
见冯氏锦囊秘录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。指胸腹内积块坚硬不移,痛有定处的一类疾患。《难经·五十五难》:“积者,阴气也,其始发有常处,其痛不离其部,上下有所终始,左右有所穷处。”并有五积之分。心积名伏梁,肝积名肥
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土贝母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即眩晕。《医碥·眩晕》:“晕与运同,旋转也。所见之物,皆旋转如飞,世谓之头旋是也。”《顾氏医镜》卷十四:“眩运者,目花黑暗旋倒也。其状头眩目闭,身转而聋,如立舟车之上。”详眩晕条。
即邪气上逆。例如外感表虚证误用攻下,胃气虚而邪未解,邪气乘虚上逆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数十行,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下痞鞭而满,干呕,心烦不得安,……但以胃中虚
【介绍】:宋代官吏。字华父。蒲江(今四川蒲江)人。著《学医随笔》1卷。
见《广西本草选编》。为黄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