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不孕症型之一。包括湿痰不孕。指妇人体质肥盛,恣食厚味,痰湿内生,影响冲任胞脉,难以摄精成孕。多伴有带下量多,月经不调等症。治宜健脾燥湿化痰。方用启宫丸(半夏、苍术、香附、神曲、茯苓、陈皮、川芎
儿科病证。出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。指婴儿出生时咽下秽液,内扰于胃,生后当天或次日多次呕吐。将秽液污染的胃内容物吐净后,可自行缓解。
经外奇穴名。《外台秘要》:“胁堂,在腋阴下二骨陷者中。主治胸胁支满,胪胀贲,噫哕,喘逆,瞻视目黄。举腋取之。”近代《中国针灸学》则定位于“腋窝下二寸陷中,当渊液穴斜上一寸之处。”并治心内膜炎,肝病,胸
经外奇穴名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大便下血,灸第二十椎,随年壮。”近代《中国针灸学》列作奇穴,名灸血病。位于第三骶骨嵴之高点处。主治吐血、衄血,便血,妇人血崩等。艾炷灸5~7壮;或艾条灸10~15分钟。
①手阳明大肠经之简称。见该条。②推拿穴位名。出陈氏《小儿按摩经》。①位于食指拇侧边缘一线,也称大肠、大肠筋(《幼科推拿秘书》)。现用此处居多。能治泄泻,止痢疾。《幼科推拿秘书·赋歌论诀秘旨》:“若治痢
参见痘疹四合全书条。
医论著作。2卷。明·戴思恭撰于1443年。书中论述各类病证的病因、病理、证脉、治法等,均本于其师朱震亨之意,予以推求发挥,对于朱氏的养阴学说及其临床运用有较深入的分析。本书本无传本,嘉靖年间由汪机编录
【介绍】:见陈邦贤条。
见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卷六十六。即化毒排脓内补十宣散,见该条。
古病名。指食后少顷即下利完谷。《医说》引《史记》:“思风者,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。”《张氏医通·大小府门》:“餐泄者,史记名思风。水谷不化,湿兼风也。风邪干胃,木来贼土,清气在下。升阳除湿汤。若饮食下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