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履岩本草》。为高良姜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验方。见《江西中医药》1956.2。砒石二份,豆豉十七份,江米粉一份。为细末,水泛为丸,每服0.09~0.15克,夏季停服。治寒喘。本方由《普济本事方》紫金丹加味而来。
病证名。出《医宗金鉴·痘疹心法要诀》。痘疮脱痂后,因表虚不固,见风太早,风邪乘虚而入,引起面目、遍身浮肿。治宜微汗解表。用五皮饮。
指以十二经脉纳支时刻为基础的针刺补泻方法。《素问·针解篇》:“补泻之时者,与气开合相合也。”十二经脉的血气盛衰,各有一定的时刻,古人以十二地支来相配,一经一时,依次而行,称为纳支。即肺经寅时,大肠经卯
药名。见《本草原始》。妇女初潮的月经名金铅,旧时用以入药,现已不用。
【介绍】:参见邵三山条。
【介绍】:见迭里特条。
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即滚山虫,详该条。
病名。指腮部之漏疮。即骨槽风之别称。详该条。
①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大全》。即环跳。见该条。②解剖学名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