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五色痢

五色痢

病名。指痢下脓血呈现多种颜色者。有虚证实证之分。实证多因止涩太早,或下之未净,热毒留滞肠中所致,虚证多因痢症久延,脏气受损,脾肾两伤所致。亦有正虚邪恋,虚实夹杂者。《张氏医通》卷七:“五色痢,古人皆谓肾病,以肾为藏精之室,所居之位,最下最深,深者既病,其浅而上者,安有不病之理?精室既伤,安能任蛰藏之令乎?仲景所谓五液注下,脐筑揪痛,命将难全者是也。……不知益火消阴,实脾堤水,兼分理其气,使失于气化之积,随之而下,未失气化之津,统之而安。”痢下五色病机各别。《痢证汇参》卷二:“痢有五色之辨,如下痢肠垢之属,无非气之所化也。但白者其来浅,浮近之脂膏也。赤者其来深,由脂膏而切肤结也。纯下赤者,多以血为热迫,故随溢随下,此则最深者也。若紫红紫白者,则离位稍久,其下不速,而色因一变。……大都纯血鲜红者,多热证,以火性速,逼迫而下也;紫红紫白者,少热证,以阴凝血败损而然也;纯白者,多寒证,脏寒薄滑而然也。又有黄黑二色,则色深而秽臭者为热证,亦有寒者;若浅黄色淡,不甚臭者,此即不化之类,皆寒证也;黑而脓厚大臭者,多火证;若青黑而腥薄者,此肝肾腐败之色也。”沈汉卿《温热经解》中以痢有五色,各有病源。痢色赤,或先白后赤,或赤多白少者,银楂芩连汤;痢色黄者,葛根芩连汤;痢色绿者,陈苓术芍甘连汤;痢色纯白,姜苓术草汤理中汤;脉沉迟者加附子,痢色纯黑如漆,银楂姜桂大黄汤。《时病论》卷三以初起者为实,日久者为虚,脉实有力者为实,脉虚无力者为虚。补虚以补火生土法,泻实以清痢荡积法。参痢疾等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目裹

    出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。即眼睑。详胞睑条。

  • 张采田

    【介绍】:清末医家。字孟劬。浙江钱塘人。专门喉科,编著有《白喉证治通考》一书。

  • 牙痈

    病名。又名附牙痈、牙蜞风。多由阳明胃经火毒郁而不宣,上攻牙龈所致。症见牙龈深处肿起,胀硬,焮红疼痛,甚则肿连腮颊,或发寒热,口臭便秘。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一:“牙边生痈者如豆大,此脾胃二经火也。宜用小刀

  • 孙光裕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自称浮碧山人。禹航(今浙江余杭县)人。著有《太初脉辨》、《血证全集》。在医学理论上,尊崇《内经》等。

  • 多所闻

    经穴别名。《素问·气穴论》:“耳中多所闻二穴。”王冰注:“听宫穴也。”后《针灸聚英》等作听宫之别名,见该条。

  • 孤腑

    即三焦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三焦者……属膀胱,是孤之腑也。”《类经》卷三:“……于十二脏之中,惟三焦独大,诸脏无与匹者,故名曰是孤之腑也。”

  • 冒寒

    感冒之一种。见《丹溪心法附余·伤寒》。《时病论·冒寒》:“冒寒之病,乃寒气罩冒于躯壳之外,而未传经入里也。是以遍体酸疼,头亦微痛,畏寒发热而乏汗,脉象举之而有余,宜辛温解表法治之。”详见风寒感冒条。

  • 幼幼新书

    儿科著作。40卷。宋·刘昉撰。刊于1132年。本书整理汇集了宋以前有关儿科学的成就。卷1~3为综述部分,包括求子、方书叙例、小儿调理、用药及诊法;卷4~5为初生儿的保育及诊治;卷6为先天疾病;卷7~1

  • 病名。出《五十二病方》。即疝。详该条。

  • 偏漏

    病证名。指白睛生漏的证候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漏生在气轮,金坚而位旁,为害稍迟,故曰偏漏。其流如稠浊白水,重则流脓,久而失治,水泄膏枯,目亦损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