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五脏及膏、肓之十二个原穴。即肺之原太渊,左右各一;心之原大陵,左右各一;肝之原太冲,左右各一;脾之原太白,左右各一;肾之原太溪,左右各一;膏之原鸠尾;肓之原脖胦(气海)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五脏
古病证名。亸,垂下;曳,拖拉。指因风气而致的肌肉麻痹、肢体纵,不能收摄抬举者。见《圣济总录》卷七。如面瘫、偏枯、某些截瘫或肌肉顽麻病证,多与风气有关。
见清·沈明宗《医征女科》。即产后玉户不敛。详该条。
即刺血疗法。见该条。
构成口腔的骨骼。如口盖骨、上牙床骨、下牙床骨等。详各条。
出《外台秘要》卷三十四。多因平素脾肾虚寒,产后益虚,中气虚弱,肾失开合,故产后不自觉遗粪。治宜温补脾肾。方用金匮肾气丸合四神丸。
见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》。为草薢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备急千金要方·食治》。为茴香茎叶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古钩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武之望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