喉中腥臭
病名。即喉腥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即喉腥。详该条。
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托盘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参见汪机条。
解剖名。指齿根,实为牙颈。《难经》五十八难:“汗注不休,齿本槁痛。”
见《广东中草药》。为穿心莲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二母宁嗽汤作蜜丸。治证同。见二母宁嗽汤条。
解剖部位名称。“颔、颐,颌也。南楚谓之颔;秦晋谓之颌。颐,其语通也”(《方言》)。泛指下颌骨,俗称下巴。又“颔者,口含物之车也。”(《释名》)。故后世把下颌近颊车部称作颐。如发颐即是。
【介绍】:宋代医生。生平不详。撰有《梁氏见效方》,已佚。
藏医学术流派之一。指以强巴·南杰札桑为主,包括米尼玛·图瓦顿旦等不同时期的医学家所创立的学术派别。特点是:擅长使用温热药,对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经验。对艾灸、放血、穿刺穴位有独特的认识,并擅长药物
证名。亦作热深厥深。指热厥证热邪越深伏,手足越厥冷。由于热伏于里,不能向外透达所致。《伤寒论·辨厥阴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,必发热。前热者,后必厥。厥深者,热亦深;厥微者,热亦微。厥应
见《广东中药》Ⅱ.(生草药部分)。为鲫鱼胆草之别名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