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医官职称。隶属于翰林医官院,系一般下级职务,官阶从七品。参见翰林医官院条。
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脏腑门》卷八方。金银花、天花粉各一钱二分,甘草、防风、黄芩、白芍药、赤茯苓、贝母、连翘、白芷各一钱,半夏七分,乳香、没药各五分。酒、水煎服。治痈疽,发背,乳痈,无名肿毒。
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病诸候》。指大病后因体虚而多汗。参病后多汗条。
病名。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三。为井疽破溃所形成的瘘。详井疽条。
【生卒】:1082~1135【介绍】:宋代皇帝,即宋徽宗。撰有《圣济经》十卷,并曾下诏校正《证类本草》、编修《圣济总录》等,对医学颇为关注。
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五。风邪郁积于肺,复感寒邪而致的咳嗽。参见寒嗽条。
骨名。即旋台骨。详该条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红马蹄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孙氏医学丛书条。
①指胃脘上口贲门部。《金匮要略·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》:“宿食在上脘,当吐之,宜瓜蒂散。”②经穴名。代号RN13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脉经》名上管。别名胃脘。属任脉。任脉、足阳明、手太阳之会。位于腹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