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科医案选粹
见退思庐医书四种合刻本条。
见退思庐医书四种合刻本条。
出《延年方》。为牛蒡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菀,古与“郁”音义相通。膹菀即膹郁。详膹郁条。
见《丹溪心法》卷二。即麻子仁丸,见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正宗》卷二。又名红丝瘤。多因母体蕴热更兼血瘀结滞而成。初生婴儿头部、胸乳间生局限性肿块,色紫微硬,漫肿略疼,或大或小。治宜用针刺破瘤体,后服五福化毒丹,外贴黄连膏。即血管瘤。
指腧穴。《灵枢·小针解》:“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,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。”因穴位为经络气血会聚之处,故名。参见腧穴条。
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毓礼。黎水(属河南)人。辑有《痢疾论》一书(1752年刊行),采集历代诸家论述,列述辨证、治法、方药,论述亦颇出心裁。
出《妇人良方大全》卷一。即月经。详该条。
针刺和艾灸的合称。《素问·疏五过论》:“刺灸砭石毒药所主。”
病名。《女科撮要》:“产后小腹作痛,俗名儿枕块。”即儿枕痛,详该条。
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矮陀陀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