①指针刺器具。古作箴或鍼。用以刺激机体治疗疾病。源于砭石。早期的针以骨、竹或陶片制成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,在冶金术发明以后,人们利用金属的可塑和延展性能,以各种不同的金属或合金,制造出形式多样的针具
病证名。外邪侵犯足太阴经所致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九:“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,则其气闭塞,郁于中焦,气与邪争,发为疼痛,属外所因。”又:“足太阴心痛,腹胀满,濇濇然大便不利,膈闭,咽塞。”参见心痛条。
经穴名,代号ST23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千金要方》作太一。属足阳明胃经。位于腹部,脐上2寸,旁开2寸处。(《针灸甲乙经》又云去任脉三寸)。布有第八、九肋间神经分支,并有第八、九肋间动、静脉分支及腹壁
病证名。指小儿因惊风内钓而啼。《普济方》卷三百六十一:“夫惊风内钓啼者,阴阳两证:阴者起于吐之后,胃气虚弱,精神昏愦,嗞啀不宁,或不乳,项硬反张,手足瘈疭,内钓啼叫也;阳者起于身体发热,惊悸大哭,精神
人体较大的关节,如各椎间关节及肩、肘、腕、髋、膝、踝等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客胜则大关节不利。”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:“腰脊者,身之大关节也。”
综合性医书。4卷。明·龚廷贤撰。刊于1591年。内容包括临床各科病证证治。多编成歌诀,论述较简略。选方颇多,包括一部分内府秘方。
【介绍】:清代官吏兼文人。字冬友,又字道甫。江苏江宁人,曾任内阁侍读等官职。博通古今,能诗文,编修书籍二十余种,其中有《素灵发伏》一书,未见流传。
书名。3卷。清·曾鼎撰。刊于1814年。作者认为“治病定症,务在诊脉为主”,故此书着重阐述脉学。上、中卷论切脉的重要性,切脉法,并阐发《濒湖脉学》、《四言举要》脉学义理。下卷以问答形式论述伤寒五法大旨
即肝火的实证。参肝火、肝火上炎各条。
清热法之一。是清血分热邪的治法。适用于热性病热入血分,迫血妄行,症见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、神昏谵语,舌色紫绛,或斑色紫黑等。常用方药如犀角地黄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