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名。指胁下胀满。多由气血不利,或为邪袭而致。《灵枢·胀论》:“肝胀者,胁下满而痛引少腹。”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四五日,身热恶风,颈项强,胁下满,手足温而渴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”参见胁满
厥证之一。指热极反见身冷如冰者。《温疫论》:“阳证阴脉,身冷如冰为体厥。……今元阳已极,以至通身冰冷,此体厥也。六脉如无者,群龙无首之象。证亦危矣。投大承气汤,嘱其缓缓下之,脉至厥回,便得生也。”参见
病名。见《秘传眼科龙木论》。又名惊振翳。由于眼受各种外伤,直接或间接损及黄精(晶状体)所致。初始可有目赤痛,畏光流泪,视力减退等证。失治,黄精变混浊,甚则失明。初起宜平肝清热,活血化瘀,用石决明散或镇
肥腻浓厚的食物。长期多食,不但损伤脾胃,还会发生痰热和疮疡等病证。
见《景岳全书》。为熟地黄之简称,详该条。
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。为山楂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》(遵义医学院)。金钱草30克,石韦、萹蓄、车前子(包煎)各15克,瞿麦、栀子各12克,大黄(后下)、滑石各9克。木通、甘草梢各6克。水煎服。功能清利湿热,消石通淋。治湿热型尿
六腑聚症之总称。《中藏经·积聚癥瘕杂虫论》:“聚有大肠、小肠、胆、胃、膀胱、三焦之六名也。”故后世有将聚总称为六聚者(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八)。详见聚条。
出《新修本草》。即樗叶,详该条。
证名。指脚底皮肤泛现红色的症象。《石室秘录·奇治法》:“人脚板中色红如火,不可落地,又非痰毒,终岁经年不愈。”由于阴虚火聚于脚心不散所致。治宜滋阴清火为主,方用六味地黄丸加甘菊花、玄参、麦冬、沙参、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