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心虚热证

心虚热证

证名。①指心经虚热的病症。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三:“治心虚热,多汗,熟干地黄汤方。”又:“心藏虚热,惊悸心忪,虚乏气短,睡卧不安茯神丸方。”②劳热之一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虚损劳瘵源流》:“心热,微按之皮毛之下,肌肉之上乃得,心主血脉也,日中尤甚。必兼烦心掌热而呕,善笑,善忘善惊不寐,筑筑然动,舌破,消渴口苦,心胸间汗。”治宜养心清热为主。选用大五补丸清心莲子饮等方。参见劳热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胎婴

    即胎儿。详该条。

  • 俞跗

    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名医,一作俞柎。据《韩诗外传》记载,他治病多采用外科手术,除一般皮表切割手术外,还能做开腹手术。另传俞跗可以巫术治病,使死者复生,系后人所加牵强附会之说。

  • 产后乍见鬼神

    旧病名。出《经效产宝》。指产后出现幻视幻觉的病证。多因产后血去太多,神无所归;或败血停积,上攻于心所致。若血去太多,兼见心神恍惚,睡卧不安。治宜补血养心宁神。方用茯神散(茯神、柏子仁、远志、人参、当归

  • 中正之官

    指胆。胆有决断的功能,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(如惊恐)的不良影响,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,确保脏器相互间的协调关系,有重要作用,故比喻为中正之官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:“胆者,中正之官,决断出焉

  • 化痰开窍

    开窍法之一种,又称豁痰醒脑。治疗痰证神昏的方法。分热痰、寒痰两种。热痰症见痰盛气粗、神昏谵语、身热烦躁、舌红苔黄,用牛黄丸、至宝丹。寒痰症见痰涎壅盛、神昏不省、面色青白、手足冷、脉沉,用苏合香丸。

  • 仲春痹

    病名。出《灵枢·经筋》。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太阳筋病。《灵枢注证发微》:“此证当发于二月之时,故名之曰仲春痹也。”详足太阳经筋病候条。

  • 王九达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日逵,德安(今属江西)人。至吴、越间刻苦攻医,自悟心法。遇病经治辄应手而愈。撰有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》9卷(1628)。按摄生、脏象、经度、运气、脉候、色诊、病能、论治、针刺分

  • 诸证提纲

    书名。明·陈文治撰。10卷。刊于1612年。本书分述以内科杂病(包括五官病)为主的病证一百种。每种1篇,每篇先论病候及辨证治法,后附以治疗方剂或针灸法。论述以《内经》及金元医家著述为本,书中选方较多,

  • 烫火伤

    见《外科正宗》。泛指高温所引起的灼伤。其中,高温液体或蒸气所伤的,称烫伤;被火焰或火器所伤的,称火伤。

  • 惊涎入肺

    病证名。亦名惊风入肺。《幼幼新书》卷二:“惊风入肺少人知,八锦纹中子细推。环子作纹如面白,涎声潮响急须医。”其特征惊风,指纹呈环形,伴有面白,涎声潮响,气急。兼搐者名“惊涎潮搐”。治宜先服宣风散(钱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