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呼吸急促,胸部满闷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诸气膹郁,皆属于肺。”《内经知要》卷下:“膹者,喘急上逆;郁者,否塞不通。肺主气,气有余者,本经自伏之火,气不足者,则火邪乘之;虚实之分,极易淆误,所当精
【介绍】:见徐述条。
证名。指脾病因邪气盛实所出现的证候。多由湿热困脾或瘀血停积等所致。《脉经》卷二:“脾实也,苦肠中伏伏如坚状,大便难。”又:“脾实,……病苦足寒,胫热,腹胀满,烦扰不得卧。”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四:“脾实
病证名。由生食猪、牛、鱼肉引起。绦虫长盈丈,节片构成,寄生在小肠内,绦虫尾端节片常脱落后随大便排出,长寸许,故又叫寸白虫。《太平圣惠方》:“其虫发动,则伤人脏腑,饮食不成肌肤。”轻者无自觉症状,较重者
出《褚氏遗书》。即双胎。
证名。《张氏医通》卷七:“脬气不足,小便频数,昼甚于夜者,缩泉丸;或时清利过多,或时频数赤涩者,旧用萆薢分清饮,多不应,改用加减八味丸,效;若夜起小便多者,八味丸加五味子;数而少为实热,宜渗之,五苓减
【介绍】:见郑重光条。
指湿热蕴酿于中焦脾胃及肝胆。湿为重浊粘滞之邪,阻碍气机,与热邪相合,则湿热交困。热因湿阻而难解,湿受热蒸而使阳气更伤。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、午后热高、身重疲乏、神志昏沉、胸脘痞满、不思饮食、大便粘腻不爽
见《医学入门》卷六。瘿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皮肤纹理细小致密。《灵枢·本脏》:“赤色小理者,心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