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排草香

排草香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排草香

药材名称排草香

拼音Pái Cǎo Xiānɡ

别名排草、香排草、细梗香草、合血香、满山香[江西德兴]

来源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细梗排草Lysimachia capillipes Hemsl.的全草。夏秋采集,阴干。

性味甘,平。

功能主治祛风,止咳,调经。用于感冒咳嗽,气管炎,哮喘,月经不调,神经衰弱。

用法用量3~5钱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排草香

药材名称排草香

拼音Pái Cǎo Xiānɡ

别名排香、香排草、香草(《四川中药志》),毛柄珍珠菜(《广西植物名录》)。

出处《四川中药志》

来源报春花科植物细梗香草全草。夏季开花时采收,晒干。

原形态一年生草本,有香气。茎下部匍匐地面,节上生须根与分出直立的枝,高达50厘米;茎细长,呈四角或五角形,棱生狭翅,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3~6厘米,宽7~17毫米,先端渐尖,全缘,基部楔形,羽状脉每侧4~5条,淡绿色,纸质;叶柄长2~6毫米。花单生于叶腋,花梗甚细,长2~3厘米;花黄色,直径约1厘米;花萼长约3毫米,下部合生,5长齿裂,内面及边缘有红色腺点密生;花冠5深裂,长约6毫米;雄蕊5,与花冠裂片对生,着生花冠基部,花丝很短,长约1毫米,花粉囊长约4毫米;雌蕊1,子房1室,近球形,直径1毫米,花柱长约5毫米。蒴果球形,直径2毫米。种子多数,细小,多角形。花期6月。果熟期秋末。

生境分部喜生于山地斜坡草丛中,茂密的林边及林下。分布四川、湖北、云南、贵州、广东、福建等地。

性味《四川中药志》:"味甘,性平,无毒。"

功能主治治感冒,咳喘,风湿痛,月经不调。

①《中国药植志》:"治虚弱。"
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祛风湿,理气,止气痛,醒脑除烦,搽雀斑。"

③《广西植物名录》:"益气补虚,祛风活血。治虚弱,气管炎,哮喘,月经不调,感冒咳嗽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~3钱。

临床应用治疗水肿:取排草香根1两(去枝梗)加水1200毫升,煎至300毫升。日服2次,每次150毫升(儿童酌减)。观察43例,服药后1~2天尿量迅速增加,4~5天一般水肿即基本消退。但对原发疾病仍须行病因治疗及对症处理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排草香

药材名称排草香

拼音Pái Cǎo Xiānɡ

英文名Herb of Hairystalk Loosestrife

别名排草、耙草

出处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排草香的根及根茎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isochilus carnosus (L.)Wall.[La-uandula carnosa L.]

采收和储藏:4-5月采收,切段,晒干

原形态一年生草本,高30-60cm。茎直立粗壮有分枝、四棱形,被长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1.3-5cm,密被白色绒毛;叶片长圆状卵形,长宽各5-7cm,先端钝至圆,基部心形或圆形,边缘具细圆齿、肉质,具皱纹,两面被白以绒毛和血红色腺点。穗状花序着生于茎顶及分枝顶端,长2.5-7.5cm,直径0.9-1.9cm;花萼被微柔毛,果时萼筒膨大,萼檐二唇形,上唇在果时大而宽,呈卵形,下唇截形,具不明显的齿,口部收缩;花冠淡紫色,长度为花萼的2倍,冠檐二唇形,上唇短,4裂,下唇延长,全缘,内凹;雄蕊4,前对较长,花丝分离,花药卵圆形,2室;花柱较雄蕊长,先端呈相等的2裂。花期3月。

生境分部广东、广西等地有栽培。

性状性状鉴别 根头部残茎呈四方柱形,紫褐色,多劈成二字形纵向破裂,中空有髓,工5-15cm,直径2-3cm。下商有成丛的众多细长须根,细根又分出很多毛茸状梢根,必茂成乱须状,须根长10-20,直径不及1mm,幼小者纤细如毛发。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。质柔韧,不易折断,易纵向撕裂,断面淡黄棕色。气清香,味淡。

以残茎短、须根多而长、灰轩色、气浓香者为佳。不带残茎者称“排草茸”,质量最好。

化学成分叶含少量芹菜素(apigenin)及木犀草素(lute-olin)[1]等。

性味味辛;性温

功能主治化湿避浊;利水消肿。主暑显吐泻;水肿;小便不利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-9g。外用:适量,煎当局洗浴或烧烟熏。

各家论述1.《中国药植志》:治虚弱。

2.《四川中药志》:祛风湿,理气,止气痛,醒脑除烦,搽雀斑。

3.《广西植物名录》:益气补虚,祛风活血。治虚弱,气管炎,哮喘,月经不调,感冒咳嗽。

临床应用治疗水肿。取排草香根 1两(去枝梗)加水1200ml,煎至300ml。 日服2次,每次150ml(儿童酌减)。观察43例,服药后 1-2天尿量迅速增加,4-5天一般水肿即基本消退。但对原发疾病仍须行病因治疗及对症处理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白檀根

    药材名称白檀根拼音Bái Tán Gēn别名砒霜子、蛤蟆涎(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)。出处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来源为山矾科植物白檀的根。原形态落叶灌木或乔木。嫩枝和叶背通常疏生白色毛

  • 小天蒜

    药材名称小天蒜拼音Xiǎo Tiān Suàn别名小棕包、披麻草、细毒蒜(《红河中草药》)。出处《云南经济植物》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小藜芦的根。秋、冬采挖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。茎

  • 臭黄荆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臭黄荆药材名称臭黄荆拼音Chòu Huánɡ Jīnɡ别名斑鸠站、斑鹊子、短柄腐卑来源马鞭草科腐卑属植物臭黄荆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

  • 山核桃仁

    药材名称山核桃仁拼音Shān Hé Tɑo Rén来源药材基源:为胡桃科植物山核桃的种仁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rya cathayensis Sarg.[Hicoriacathayensis(Sa

  • 小牛肋巴

    药材名称小牛肋巴拼音Xiǎo Niú Lèi Bā别名斗鸡草来源药材基源:为瘤足蕨科植物耳形瘤足蕨的根茎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agiogyria stenoptera(Hance)Diels

  • 野茶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野茶子药材名称野茶子拼音Yě Chá Zǐ出处《四川滞洪药志》来源为山茶科植物钝叶柃的果实。原形态小灌木,高1~2米。小枝较粗糙。叶互生,革质,叶形变化很大,披针形、长椭圆形

  • 小肺筋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小肺筋草药材名称小肺筋草拼音Xiǎo Fèi Jīn Cǎo别名粉条儿莱(《救荒本草》),小肺金草(《草木便方》),土瞿麦(《分类草药性》),蛆儿草、一窝蛆、肺痨草(《四川中

  • 松寄生

    药材名称松寄生拼音Sōnɡ Jì Shēnɡ别名松上寄生出处松寄生之名始载于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《纲目拾遗》所载之松上寄生,其原植物很可能包括本品。今有人考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之柏寄生为本品,但详观附图,两

  • 驴耳风毛菊

    药材名称驴耳风毛菊拼音Lǘ ěr Fēnɡ Máo Jú英文名all-grass of Meadow Saussurea别名狗舌头、驴耳朵、风毛菊出处始载于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来源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草

  • 野猪头骨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野猪头骨药材名称野猪头骨拼音Yě Zhū Tóu Gǔ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猪科动物野猪的头骨。原形态动物形态详"野猪肉"条。功能主治《纲目》:"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