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名。指脊椎下段尾骶骨部位作痛。见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。多因肾脏精气亏耗,督脉受损,或寒湿侵袭,或血瘀气滞所致。疼痛常连及腰部,难以挺直。喜暖怕冷者,治宜温肾补督脉,可用温肾散,附桂八味丸;肾水不足者,
同中阳不振。详该条。
又称滋阴润燥。润燥法之一。是治疗燥伤肺胃阴分的方法。患者咽干口渴、午后身热、或干咳少痰、舌质红、脉细数,用沙参麦冬汤、益胃汤。肠燥便秘,可用增液汤。
见福建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。为臭茉莉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详北政之岁条。
书名。见《隋·书经籍志》。1卷,三国时李当之撰,已佚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循经考穴编》作鱼肠。即承山,见该条。
病名。《喉科杓指》卷四:“此症乃痰火流行,凝注舌下,结成泡肿,绵软石硬,有妨言语,作痛不安……下刀刺破流出黄痰,若蛋清稠粘难愈,须捺净,吹冰硼散,内服加味二陈汤。”参见痰包条。
见《叶氏眼科方》。指内眦。详该条。
见《东医宝鉴·内景篇》卷二。即大蓟散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