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见《小儿卫生总微论》。古人认为夏季大热,感受暑邪,伏于肠胃,而不即时发病,待秋气候凉爽,感受外邪,引动伏暑,乱于肠胃,清浊相干,则成吐泻。其症突然呕吐,腹泻,小便不利,泻下物色黄或赤等。治宜清
病名。多由痘疮邪热上炎致痘疮生于舌上,饮食难咽。宜以人中白、硼砂、儿茶共为细末掺之;或先以盐水洗净舌头,再以黄柏、黄连、苦参、元参共为细末,密调涂之。或内服清瘟败毒饮加减。
疏解表邪,同解表法。详该条。
即补阴。详该条。
兑,通锐。即锐发。《人镜经》:“耳前发脚为兑发。”详锐发条。
《外科真诠》方。黄芪五钱,当归、蒲公英各三钱,豨莶草、牡丹皮、山甲珠、苍耳子各一钱,玄参一钱五分,赤芍药二钱,甘草五分。水煎服。治臀痈。
【介绍】:见吴辰灿条。
同单方。指药味不多,对某些病证具有独特疗效的方剂。
《金匮要略》方。天花粉、甘草各二两,桂枝、芍药、生姜各三两,大枣十二枚。水煎,分三次服,取微汗;汗不出,食顷啜热粥发。治太阳痓病,身体强几几然,脉反沉迟。
见清·汪双池《医林纂要·药性》。为人中黄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