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又称燥火。指感受燥气,津液耗伤,以致化热化火。《时病论》:“若热有汗,咽喉作痛,是燥之凉气,已化为火。”症状尚可有牙龈肿痛,耳鸣,或鼻衄、干咳、咯血等。治以清热生津为主。
即迎随补泻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曹炳章条。
见针灸素难要旨条。
见《药材学》。为水葱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窦杰条。
指产后呕吐、盗汗、泻泄三症。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一:“产后诸病,惟呕吐、盗汗、泄泻为急,三者并见必危。”详产后呕吐、产后盗汗、产后泄泻条。
证名。见《审视瑶函》。即目昏,详该条。
病名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目赤痛,或睥肿头重,怕热羞明,涕泪交流等证,一家之内,一里之中,往往老幼相传者是也。”即天行赤眼。详该条。
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。为盾叶薯蓣之别名,详该条。
气功术语。脾神的代名词。《简易方》:“脾名常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