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玉翳遮睛

玉翳遮睛

病证名。出《银海精微》。又名玉翳浮满玉翳浮瞒玉翳浮睛。起病多因肝经风热,病久反复者,又属肝肾不足。《银海精微》:“初则红肿赤脉穿睛,渐渐生白翳膜,初起时如碎米,久则成片,遮瞒乌睛,凝结如玉色,名曰玉翳遮睛。”治法:赤痛羞明,风热尚甚者,宜祛风清热,可用明目菊花散加减;病久红赤不甚,肝肾亏虚者,宜滋养肝肾,明目退翳,用通明补肾丸。无赤痛羞明,仅存白玉色翳障遮满黑睛者,类今之角膜白斑,药难奏效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痞饮

    古病名。出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。指水液内停见胸腹胀满者。参见痰饮、积饮条。

  • 温补命门

    即温补肾阳。用壮阳补火的药物,恢复脾肾阳气的方法。命门火不足,常见五更泄泻、腹痛肠鸣、四肢冷、舌质淡、苔白、脉沉迟。用四神丸、右归丸之类。

  • 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

    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条。

  • 雀目内障

    病证名。谓目“暮暗朝明与雀同”(《医宗金鉴·眼科心法要诀》)。即雀目。详该条。

  • 许敬之

    【介绍】:见许逊条。

  • 外感恶寒

    恶寒证之一。指恶寒由感受外邪所致者。《张氏医通》卷三:“外感、内伤……皆有恶寒,非阳独虚也。若脉浮紧,头痛拘急,身疼微恶寒,热起,是外感,审时令轻重发散之。”《证治汇补·恶寒》:“外感恶寒,虽近烈火不

  • 疗目方

    书名。见《隋书·经籍志》。5卷,作者陶氏(阙名),已佚。

  • 寒热病

    ①《灵枢经》篇名。寒与热是两种相对的症状。本篇着重阐述有关寒、热两种类型的病证及治疗方法,故名。文中介绍了皮寒热、肌寒热、骨寒热以及骨痹、热厥、寒厥等病症和针刺方法。还叙述了四时取穴的常规和中病而止的

  • 浮虚

    水肿在皮腠间,按之复起。或称气肿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阳明所至,为浮虚。”

  • 分诞

    出《王叔和脉诀》。即分娩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