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南方对医生的一种称谓。此名称始自宋代,相沿至今。
出《针灸甲乙经》注。即大泻刺,见该条。
参见痧痘集解条。
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百眼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颌部的经脉。《灵枢·卫气行》:“别者以上玉耳前,合于颔脉,注足阳明。”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美人蕉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指津液精血不足所出现的病证。出《素问·调经论》。多由真阴虚衰或热病伤阴,或久病耗伤阴液所致。《景岳全书·传忠录》:“阴虚者,水亏也,为亡血、失血,为戴阳,为骨蒸劳热。”症见形体消瘦,骨蒸潮热,盗汗遗泄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即白矾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黄凯钧条。
证名。指阴茎内缩之症。属阴缩范围。《类证治裁·阳痿附茎缩》:“有阴茎内缩,乃肝之筋受寒,四逆汤加参、桂。”详阴缩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