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:“尸咽者,谓腹内尸虫,上食人喉咽生疮,其状或痒或痛,如甘之候。”又名尸咽喉。后人有谓:“阴阳不和,肺脾壅盛,风热毒气,不能宣通。故令尸虫发动,上蚀于喉。或痒或疼,如之候也,
书名。4卷。清·奇克唐阿辑。刊于1865年。本编分述头面、目鼻、口、耳、痿痹、咳嗽、中暑、妇科、小儿、疮毒、折伤、解毒等门,包括各科病证。每门之前冠以总论(小引),次列所选验方。除治病诸方外,尚有药疗
【介绍】:见唐大烈条。
见《妇科玉尺》卷一。即胞寒不孕。详该条。
治节,即治理、调节之意。人体各脏器组织,所以能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,须赖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:“肺者,相傅之官,治节出焉。”心主血,肺主气,气血的循环运行,输送养料,维持各种脏器组
病名。出《保婴撮要》卷十三。又名腮颔发、鱼腮毒、金腮疮。指位于腮颔部痈。多因阳明结热所致。症见腮颔部结肿焮痛,甚者可溃脓。治宜清泄胃府积热为主,若兼见二便不通者,用凉膈散;二便如常者,用漏芦汤;余参见
书名。1卷。清末马培之撰。撰年不详。本书记述作者的外科临床备用方剂共200余首,不分类,说明也较简略。现有《珍本医书集成》本。
俞,腧穴,窍,穴窍。泛指孔穴。《素问·诊要经终论》:“冬刺俞窍于分理。”意指冬天气在骨髓,针刺时针尖应深达筋骨的组织间隙。
①又称常脉。即正常的脉象。亦即脉来有胃气、有神、有根。②即辨别脉象。
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拔毒散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