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肠鸣

肠鸣

证名。出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。又称腹鸣。《张氏医通·大小府门》:“《内经》肠鸣有五。一曰脾虚。经云,脾虚则腹满肠鸣,飧泄,食不化。枳实理中汤加木香。二曰中气不足,肠为之苦鸣。六君子汤加木香。三曰邪在大肠。经云,肠中雷鸣,气上冲胸,邪在大肠。半夏泻心汤。四曰土郁。经云,土郁之发,肠鸣而为数后是也。平胃散半夏、木香、茯苓。五曰热胜。经云,少阳在泉热淫所胜,病腹中肠鸣,气上冲胸。葶苈木香散。《金匮》云,腹中寒气,雷鸣切痛,胸腹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。东垣云,如胃寒泄泻,肠鸣,于升阳除湿汤中加益智、半夏各五分,生姜大枣和煎。丹溪云,腹中鸣者,病本于胃,乃火激动其水也。二陈加芩、连、山栀;不应,用胃苓汤加减。肺移寒于肾,为涌水。涌水者,按腹不坚,水气客于大肠,疾行则鸣,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。葶苈丸加木香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钱氏小儿药证直诀

    见小儿药证直诀条。

  • 太乙

    经穴名,代号ST23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千金要方》作太一。属足阳明胃经。位于腹部,脐上2寸,旁开2寸处。(《针灸甲乙经》又云去任脉三寸)。布有第八、九肋间神经分支,并有第八、九肋间动、静脉分支及腹壁

  • 足少阴心痛

    病证名。外邪侵犯足少阴经所致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九:“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,则其气闭塞,郁于中焦,气与邪争,发为疼痛,属外所因。”又:“足少阴心痛,烦剧,面黑,心悬若饥,胸满,腰脊痛。”参见心痛条。

  • 褚澄

    【生卒】:?~483【介绍】:南北朝南齐医家。阳翟(今河南禹县)人。字彦道。尚宋文帝女庐江公主,拜驸马都尉。建元年间(479~480)为吴郡太守。博好医方,精岐黄术,无问贵贱皆先审其苦乐、荣悴、乡壤、

  • 回舌症

    病名。清·赵振沉《喉科方论》:“此症发在舌上,肿大强硬,其舌尾卷入,不能言语,饮食亦不下咽,此是心经发来之毒。治法用犀角地黄汤加清心去痰解毒之药。”外吹冰硼散等。

  • 花脸荞

    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为赤胫散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陶针疗法

    是指用陶针在体表特定部位浅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。本法起源很古,现在尚流传于广西壮族地区。临床操作时,一般均选用中锋陶针,慢性虚寒病症用轻刺激,急性实热疾患用重刺激。

  • 噎塞

    病名。见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六。即噎膈。详该条。

  • 尸疰

    病名,见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六。即尸注,详该条。

  • 伤寒腹胀

    病证名。指伤寒病邪传里所致的腹胀。又分热结膀胱腹胀,及阳明胃实腹胀,血蓄腹胀。《症因脉治·肿胀总论》:“伤寒腹胀之症,恶寒发热,自汗口渴,小便不利,小腹胀满,此热结膀胱之症。若里热不恶寒,自汗不大便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