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出《疡科选粹》卷五。即涌泉疽。见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神农本草经》石硫黄条。亦名阴中生疮、阴疮、阴、、阴蚀疮等。病因情志郁火,损伤肝脾,湿热下注,郁蒸生虫,虫蚀阴中所致。症见阴部溃烂,形成溃疡,脓血淋漓,或痛或痒,肿胀坠痛,多伴有赤白带下等。治
病证名。此由患疫喉火邪结于肺胃所致之气促症状,为肺气欲绝之候。若喉烂甚者尤危。详疫喉条。
即化痰开窍。详该条。
五脏绝候之一。①指心气绝而出现的危重脉证。《华氏中藏经》卷上:“面黑,无左寸脉者,心绝也。”《注解伤寒论·辨脉法》:“阳反独留,形体如烟薰,直视摇头,此心绝也。”《脉经》卷四:“病人心绝一日死,何以知
参见许氏幼科七种条。
【生卒】:七世纪【介绍】:唐初医家。字真道。京兆(今陕西境内)人。学医于北山黄公,精通医药,善于望气色诊断疾病,并掌握外科手术。文学家王勃拜曹元为师,尽得其要。
【介绍】:见唐椿条。
证名。见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。又称泄脓血、圊脓血、清脓血。指大便下脓血,常为痢疾症候之一。有实热虚寒之分。如兼见口渴、脉数者,多属实热,治宜清热、调气、和营,可选用白头翁汤、香连丸、洁古芍药汤等方。如
医案著作。清·余听鸿撰。刊于1918年。作者擅治内外科疾病,本书所载医案以内科为主,多为治愈之大症及疑难杂症,兼及平日搜集之师友间治案。辨证论治细致灵活,切于病情。对于某些病证如痿症、黄疸等,阐析其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