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中医中药>中药材>蚱蝉

蚱蝉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蚱蝉

药材名称蚱蝉

拼音Zhà Chán

别名鸣蜩(《诗经》),蝒、马蜩(《尔雅》),螃(《方言》),鸣蝉(《唐本草》),秋蝉(《圣惠方》),蜘蟟(《七修类稿》),蚱蟟(《中药志》),知了(《江苏药材志》)。

出处《本经》

来源为蝉科昆虫黑蚱全虫。6~7月间捕捉,捕得后蒸死,晒干。

原形态雄虫体长而宽大,长4.4~4.8厘米,翅展12.5厘米,雌虫稍短;黑色,有光泽。头部横宽,中央向下凹陷,颜面顶端及侧缘淡黄褐色。复眼1对,大而横宽,呈淡黄褐色;单眼3个,位于复眼中央,排列呈三角形。触角短小,位于复眼前方。前胸背板两侧边缘略扩大,中胸背板有2个隐约的中央线状淡赤褐色的锥形斑。翅2对,透明有反光,翅脉显明,前缘淡黄褐色,翅基室1/3为黑色,亚前缘室呈黑色,并有一淡黄褐色斑点。后翅基部2/5为黑色。雄虫具鸣器,雌虫则无。足3对,淡黄褐色,腿节上的条纹、胫节基部及端部均黑色。腹部各节黑色,末端略尖,呈钝角。雄虫腹盖发达,不及腹部的一半,外缘呈弧形隆起;腹盖的外缘与后缘、各腹节的后缘以及分布在腹面分散的点,均为淡黄褐色。雌虫腹盖不发达,产卵器显著。

生活史长,一个世代要经12~13年。若虫进入土内,吸取树根汁液,经几次蜕皮羽化为成虫。

本昆虫的蜕壳(蝉蜕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
生境分部成虫多栖于柳、插、枫杨苹果、梨、桃、杏等阔叶树木上。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。

性味咸甘,寒。

①《本经》:"味咸,寒。"

②《别录》:"甘,无毒。"

归经《本草汇言》:"入手太阴、足厥阴经。"

功能主治清热,熄风,镇惊。治小儿惊风,癫痫,夜啼。

①《本经》:"主小儿惊痫,夜蹄,癫病,寒热。"

②《别录》:"主惊悸,妇人乳难,胞衣不出,又堕胎。"

③《药性论》:"主小儿惊哭不止,杀疳虫,去壮热,治肠中幽幽作声。"

④《唐本草》:"主小儿痫绝不能言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~3个;或入丸、散。

复方①治小儿风热惊悸:蚱蝉半两(去翅、足,微炒),茯神半两,龙齿三分(细研),麦门冬半两(去心,焙),人参三分(去芦头),钩藤三(二)分,牛黄二钱(细研),蛇蜕皮五寸(烧灰),杏仁二分(汤浸,去皮、尖、双仁,麸炒微黄)。捣罗为散。每服以新汲水调下半钱,量儿大小,加减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蚱蝉散)

②治小儿初生百日内发痫:蚱蝉(煅)、赤芍药各三分,黄芩二分。为末。水一小盏,煎至五分,去滓服。(《普济方》蚱蝉散)

③治诸风痫,胸中痰盛:干蚱蝉七枚(微炙),白藓皮一两,钩藤细辛(去土)、川芎(锉,微炙)、天麻牛黄(别研)各一分,蛇蜕五寸许(炙令黄)。上捣罗为末,同牛黄拌匀。每服一钱,水八分,入人参薄荷各少许,煎五分,去滓,稍热服。(《普济方》蚱蝉汤)

④治小儿天钓,眼目搐上,筋脉急:蚱蝉一分(微炒),干蝎七枚(生用),牛黄一分(细研),雄黄一分(细研)。上药细研为散。不计时候,以薄荷汤调下一字,量儿大小加减服。(《圣惠方》蚱蝉散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蚱蝉

药材名称蚱蝉

拼音Zhà Chán

英文名Cicada

别名碉、鸣蜩、蝒、马蜩、蟧、鸣蝉、秋蝉、蜘蟟、炸蟟

出处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
1.《名医别录》:(蚱蝉)五月采,蒸干之,勿令蠹。

2.《本草衍义》:蚱蝉,夏月身与声皆大者是。始终一般声,仍皆乘昏夜方出土中,升高处,背壳拆,蝉出。所以皆夜出者,一以畏人,二畏日炙干其壳而不能蜕也。至时寒则坠地。

3.《纲目》:蝉,诸蜩总名也。夏月始鸣。大而色黑者,炸蝉也。曰蝒,曰马蜩,《诗》五月鸣蜩者是也。头上有花冠,曰螗蜩,曰蝘,曰胡蝉,《荡诗》如蜩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蝉科动物黑蚱的全体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

采收和储藏:6-7月间捕捉,捕后蒸死、晒干。

原形态黑蚱,体大色黑而有光泽;雄虫长4.4-4.8cm,翅展约12.5cm,雌虫稍短。复眼1对,大形,两复眼间有单眼3只,触角1对。口顺发达,刺吸式,唇基梳状,上唇宽短,下唇延长成管状,长达第3对足的基部。胸部发达,后胸腹板上有一显着的锥状突起,向后延伸。足3对。翅2对,膜质,黑褐色,半透明,基部染有黄绿色,翅静止时覆在背部如屋脊状。腹总值发7节,雄蝉腹部第1节间有特殊的发音器官,雌蝉同一部位有听器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栖于杨、柳、榆、槐、枫杨等树上。经过一个世代往往要12-13年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辽宁以南的大部分地区。

性状性状鉴别,本品呈长圆形,长4-4.5cm,宽1.8-2cm。表面大部分黑色,腹面各部边缘呈淡黄褐色,有光泽。头部宽扁,复眼1对,椭圆状球形,黄褐色,半透明。胸背部具膜质翅,透明,翅脉淡黄褐色,多已破碎。胸腹部上端具足3对,多断落。雄虫下端有1对心形鸣器,雌虫无鸣器,腹部较小,有产卵器。尾端呈三角形钝尖,背部和腹部具环节。体轻,质脆。气微腥,味淡。

炮制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筛去灰屑。

性味味咸;甘;性寒

归经肝;肺经

功能主治清热;熄风;镇惊。主小儿发热;惊风抽搐;癫痫;夜啼;偏头痛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-3个;或入丸、散。

复方①治小儿风热惊悸:蚱蝉半两(去翅、足,微炒),茯神半两,龙齿三分(纲研),麦门冬半两(去心,焙),人参三分(去芦头),钧藤三(二)分,牛黄二钱(细研),蛇蜕皮五寸(烧灰),杏仁二分(汤浸,去皮、尖、双仁,麸炒微黄)。捣罗为散。每服以新汲水调下半钱,量儿大小,加减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蚱蝉散)②治小儿初生百日内发: 蚱蝉(煅)、赤芍药各三分,黄芩二分。为末。水一小盏,煎至五分,去滓服。(《普济方》蚱蝉散)③治诸风痫,胸中痰盛: 干蚱蝉七枚(微炙), 白藓皮一两,钩藤细辛(去土)、川芎(锉,微炙)、天麻牛黄(别研)各一分,蛇蜕五寸许(炙令黄)。上捣罗为末,同牛黄拌匀。每服一钱,水八分,入人参薄荷各少许,煎五分,去滓,稍热服。 (《普济方》蚱蝉汤)④治小儿天钓,眼目搐上,筋脉急: 蚱蝉一分(微炒),干蝎七枚(生用),牛黄一分(细研),雄黄一分(细研)。上药细研为散。不计时候,以薄荷汤调下一字,量儿大小加减服。(《圣惠方》蚱蝉散)

各家论述1.《本经》:主小儿惊痫,夜啼,癫病,寒热。

2.《别录》:主惊悸,妇人乳难,胞衣不出,又堕胎。

3.《药性论》:主小儿惊哭不止,杀疳虫,去壮热,治肠中幽幽作声。

4.《唐本草》:主小儿痫绝不能言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豆蔻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豆蔻药材名称豆蔻拼音Dòu Kòu英文名FRUCTUS AMOMI ROTUNDUS别名圆豆蔻、白豆蔻、紫蔻、十开蔻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

  • 大叶狼豆柴叶

    药材名称大叶狼豆柴叶拼音Dà Yè Lánɡ Dòu Chái Yè出处《贵州草药》来源为豆科植物梯氏木蓝的叶。性味性凉,味甘苦。功能主治解

  • 树甘草

    药材名称树甘草别名裂果金花、当娜、大树甘草来源茜草科树甘草Schizomussaenda dehiscens (Craib) Li,以根、茎入药。生境分部广西、云南。性味甘,平。功能主治清热解毒,消炎

  • 罗汉果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罗汉果药材名称罗汉果拼音Luó Hàn Guǒ英文名FRUCTUS MOMORDICAE来源本品为葫芦科植物罗汉果Momordica grosvenori Swing

  • 花生壳

    药材名称花生壳拼音Huā Shēnɡ Ké来源豆科落花生属植物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 L.果实的荚壳。洗净晒干。性味淡、涩,平。功能主治敛肺止咳。用于久咳气喘,咳痰带血。用法

  • 宽穗兔耳风

    药材名称宽穗兔耳风拼音Kuān Suì Tù ěr Fēnɡ别名刀口药、白胡子狼毒、大叶一支箭、青皮草来源菊科宽穗兔耳风Ainsliaea triflora (Buch. Ham.

  • 娃娃拳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娃娃拳药材名称娃娃拳拼音Wá Wɑ Quán别名扁担杆子(《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》),麻糖果(《四川中药志》),拗山皮(《贵州草药》),棉筋条、山络麻、狗糜子(江西《

  • 牛眼珠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牛眼珠药材名称牛眼珠别名牛眼球、牛目周、牛眼睛、车前树、狭叶马钱来源马钱科马钱子属植物牛眼马钱Strychnos angustiflora Benth.的种子。秋冬采果实,水洗去果

  • 丝瓜叶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丝瓜叶药材名称丝瓜叶拼音Sī Guā Yè来源本品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 (L.)Roem. 的叶。夏秋采收。性味苦、酸,微寒。功能主治止血,清

  • 地苏木

    药材名称地苏木拼音Dì Sū Mù别名过山龙、蕨萁钻石黄、鸡血莲(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),散血莲、凤尾七(《贵州药植目录》)。出处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来源为金星蕨科植物披针新月蕨的根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