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医学初阶条。
书名。朱琏编。共分5篇:第一篇绪论;第二篇针灸治疗原理;第三篇为孔穴总论及针术,灸术方法;第四篇孔穴各论,按全身各部位分述孔穴的位置和主治;第五篇为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。书末附以新中国医学者对针灸的研究
病证名。麻疹后期全身燥痒。元·滑伯仁《麻证新书》:“麻证燥痒,乃是风邪外袭,皮肤燥烈之故。其证多在将收、收后时,因而得此燥痒,即用紫背浮萍加胆矾熏洗。”内服滋润活血熄风之剂,如生地黄、白芍、菊花、蝉蜕
书名。4卷。清·费伯雄撰。刊于1865年。本书系根据汪昂《医方集解》中的方剂次序,逐方予以评述。删去原书各方的主治与注文。作者评述诸方除临床上肯定的方剂外,对原书中一些选用不当的方剂明确地阐述了个人看
【介绍】:清医学家。字兴言。安吴(今安徽泾县)人。学于张琦,尝评时医庸陋云:“各据门户,执古方不能治今病,读医经不如多临症之说;不深求经方药录用意所在,徒创异说,以博名誉;论说曰繁,医学曰晦。”他认为
病名。见《女科经纶》卷一。指妇人月经来时,交合阴阳,伤于血络,而致经漏淋漓不止,俗名血沙淋。治宜调和血气,使脏腑和平,经血可止。参见经漏条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为无头疽生胁部腋下三寸者。多因忧思太过,肝胆两伤而成。初起坚硬,肿而不红,日久方溃。脓稠色白者顺;如豆浆水者逆。治法同无头疽,若疮口有呼吸声出,此为内膜透,即灸阳陵泉,兼服护
古代眼科手术器械。见《目科正宗》。多用老竹制成(见图48)。用以治疗睑废、倒睫拳毛等。图48
病证名。《竹林女科证治》:“此乃血弱,更伤热物。譬如沟渠水干,天气无雨,久则臭也。身衰旧血少,新血不生,则臭如夏月腐肉。宜服龙骨丸(龙骨、海螵蛸、生地、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黄芩、茯苓、牡蛎),兼服通瘀散
病名。指秋季的一种热病。《温热经解·客气温病治法》:“秋温,不大便五六日,舌苔焦燥者,热病也,大承气汤主之。秋温,化热十余日,邪入厥阴,唇焦齿燥,耳聋,舌根焦黑,手指蠕动欲痉者,三甲复脉汤主之。秋温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