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泄
即通腑泄热的简称。详该条。
即通腑泄热的简称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慢惊风夹有热痰者。由于病久脾损阴消,以致虚火亢盛,烦渴喜饮;水谷停蓄,痰浊易生,形成痰热相兼,虚中夹实的半阴半阳症候。其症午后身热,口渴烦饮,胸脘胀闷,呼吸气促,泛吐痰涎,心烦不寐,时发抽搐。
【介绍】:见赵道震条。
病证名,又名偏风口噤,指小儿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的证候。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:“若足阳明胃经气虚,风邪所乘,其筋脉偏急者,属外因;若足厥阴肝经风热乘脾,筋脉偏急者,属内因。若脾肺虚弱,腠理不密,外邪所乘…
见《药材资料汇编》。为泽泻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八十八。即继病,详该条。
见朱振声《妇女病》。即手先下的横产。参见横产条。
其作用可以替代艾灸的一种膏药。《杨氏家藏方》(宋·杨倓)载:“替灸膏治下焦虚冷,真气衰弱,泄利腹痛,气短,……附子一两,吴茱萸、马兰花、蛇床子三味各一分,木香一钱,肉桂去粗皮二钱,右件为细末,每用一大
出《灵枢·本藏》。谓:“揭唇者脾高,唇下纵者脾下。唇坚者脾坚,唇大而不坚者脾脆。唇上下好者脾端正,唇偏举者脾偏倾也。”揭者,高举也(《说文》)。即用唇的所见估计本脏“脾”的情况。
病名。见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一:“雍在心经,致伤于耳。五种:耳痔、耳蕈、耳雍、耳塞、耳烂。”详各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片玉心书》。多由胎热,引起心神不安,入睡时热扰于心,故睡中突然自哭,并有心烦,易惊等。治宜清心安神。用安神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