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见清·顾锡《银海指南》卷二。即蟹睛。详该条。
明末京都太医秘方。见《新编中成药手册》。又名八宝片仔癀。麝香、牛黄、蛇胆、三七等。丸剂,每丸3克;胶囊剂,每粒0.3克。一至八岁每服0.15~0.3克,八岁以上每服0.6克,一日2~3次。外用,冷开水
空,古与孔通,即孔穴。《素问·气府论》:“分之所在穴空。”参见腧穴条。
见医学摘粹条。
仲景论十二种脉象。即纵、横、逆、顺、反、覆、高、章、纲、、卑、损。《诊家正眼》:“《内经》十二,仲景十二,凡得二十四脉,未尝非辨证之旨诀,而世皆置若罔闻,则有于司命之职矣。”
痿证之一。见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九。又名皮毛痿。详该条。
元代医官职称。为中级官员,始设于1322年(至治二年),官阶从三品。
指葵菜、韭菜、豆叶、野蒜、葱等五种蔬菜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:“五菜为充。”
见清·赵其光《本草求原》。即肉桂,详该条。
见《贵州民间药物》。为歪头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