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广州常见经济植物》。为节节花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见《广东中草药》,为倒扣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汗法之一。又称辛开苦降,简称开泄。①用辛味药发散表邪,用苦味药清泄里热。如症见发热、微恶风寒、头痛、少汗、口渴、咽痛,舌苔黄白,脉浮数等,可用桑菊饮加黄芩、大青叶等,以辛凉透解,兼清泄里热。②因痰湿热
宋、元时期医官职称。宋翰林医官院内,设有保安大夫,官阶正七品。系以旧时之西陵锦使改任。元代沿用此官职。
皮肤针疗法之一。因使用梅花针进行刺激而名。见该条。
①八纲中的表证、热证、实证,属于阳证。②典型的实热证,如壮热、面赤、头痛、身热喜凉、狂躁不安、口唇燥裂、烦渴引饮、语声粗壮、呼吸气粗、大便秘结或臭秽、腹痛拒按、小便短赤,舌红,苔黄燥,脉浮洪数有力等。
病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。乳头属肝,乳房属胃,由于妊娠乳肿失于治疗,或复伤气怒,令肝胃积热,血涩不通,气结不散,以致结聚成痈。治宜托里解毒,兼顾胎元,方用托里解毒汤(人参、黄芪、当归、芍药、白术、
见《中药材手册》。为相思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指因痰火而失神乱语。《万病回春·痰饮》:“痰话者,痰火作热,惊惕不安,错语失神者也。”治宜清火、豁痰、宁神。方用加减温胆汤等。参见痰证条。
证名。指四肢活动受限,不能抬举。多因风袭经络,或脾胃虚衰及积热所致。《素问·阴阳别论》:“三阳三阴发病,为偏枯痿易,四肢不举。”《备急千金要方·诸风》:“脾虚寒,厉风所伤,举体消瘦,……四肢不举,身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