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明里证
即阳明腑证。详该条。
即阳明腑证。详该条。
证名。见《千金翼方》卷十一。指视力丧失,盲无所见。详目盲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冲阳,见该条。
证名。指热积于内所致的胃脘痛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一:“七情六欲之火,时动于中、膏粱炙煿之热,日积于内,热久成燥,积热之痛作矣。……时作时止,口渴唇燥,痛则多汗,栀连清胃汤,有下症,神芎丸。”《寿世保元·心
病证名。见《症因脉治·泄泻论》。指饮食过多损伤脾胃而致的晨泄。其症每至五更则腹中作痛,腹皮扛起,痛而欲泄,泄后稍减。脉多沉滑。若为热积,脉沉数;寒积,脉沉紧。治宜消导,用加减保和丸。热积用承气汤,寒积
气功术语。道家运用呼吸吐纳,以求长生的方法。南朝刘宋时期鲍照有诗:“服食炼气读仙经。”
见《广西中药志》。为钩吻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洪氏集验方》。为忍冬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五。又名风噤、风搐、噤风、马牙风、初生口噤、四六风、七日风。即新生儿破伤风。系由断脐不洁,感染外邪所致。一般在4~7天内发病,发病后以全身各部发生强直性痉挛,牙关紧闭,面呈苦
《普济本事方》卷九方。雄黄、雌黄、砒石各等分。为粗末,瓷罐收盛,上覆盖新瓷盏,赤石脂水调泥合缝,候干透以炭火加热,盏内盛清水半盏,水耗再添,自早至晚后住火,经一夜,取盏底药研细,枣肉或蒸饼为丸,麻子大
出《本草纲目》。为亚麻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