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病名。出马王堆汉墓帛书《五十二病方》。即疥疮。详该条。
见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。为琥珀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见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三十二。即羞明。详该条。
证名。指腹部痉挛性的剧痛。①痧症主要症状之一。见《痧胀玉衡》。参绞肠痧条。②伤寒病劳复证候之一,见《类证活人书》卷五。由于伤寒新愈,阴阳之气未和,过早行房而致。参见阴阳易、腹痛条。
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内伤外感门》卷二十一。即降香桃花散,见该条。
温病辨证方法之一。是清·吴鞠通根据前人经验,按温热病传变情况,划分为上焦、中焦、下焦自上而下的三个阶段,并作为辨证施治的提纲。初期属上焦肺、心包病变。手太阴肺病有发热恶寒、头痛、汗出而咳等。手厥阴心包
热的意思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:“炅则气泄。”《类经》十五卷注:“炅,居永切,热也。”
即和法。详该条。
见《苏州本产药材》。为剪刀草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《外科活人定本》卷二方。白芷、升麻、葛根、芍药、桂枝、连翘、羌活、桔梗、当归、荆芥各等分。水煎,食后服。治赤面风初起,正面上红肿而浮起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