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濒湖集简方》。为无患子皮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痟通“消”。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六。即消渴,详该条。
出《雷公炮炙论》。为淫羊藿之别名,详该条。
蓆是席的异体字。详席疮条。
见《陕西中药志》。为月季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》。位于手背中央,与掌心劳宫穴相对处。主治落枕,五谷不消,腹痛泄泻,掌指麻痹,五指不能屈伸,小儿脐风,手背红肿发痛等。直刺0.5~1寸。艾炷灸1~3壮;或艾条灸
见《桂海虞衡志》。即韶子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吴仪洛条。
病名。《喉科指掌》卷六:“此症因毒结胃家,发于小舌。胃脉沉而洪大者,真结毒也。”
【生卒】:十七世纪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蘧庵。仁和(今浙江杭州)人。崇祯年间(1642年)举孝廉。平素注意医药,曾在海上卖药。当时值兵荒马乱,行医不计酬,救活很多。著有《医准》一书,佚。